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封狼居胥"的真正大功臣,却被我们一直忽略了

"封狼居胥"的真正大功臣,却被我们一直忽略了

阅读量:3599674 2019-10-20


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我们过去注重的是李广、卫青、霍去病和汉武帝等人的丰功伟绩,纵使这几人的功绩确实光炳千古,但是不谈物质基础,只谈将领的领导能力,是只到达了表皮而没有进入深层的讨论。这种讨论的价值是有限的。在汉匈战争中,除了人力,还有一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以往的讨论中都被忽略了,那就是:马。

从"白登之围"到"漠北之战"在130余年的汉匈战争之中,武宣时期是汉朝反守为攻的重要时期。而扭转战局的,正是骑兵的大规模运用。
汉匈战争初期, 刘邦亲率32万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反击匈奴, 却被匈以40万骑兵将刘邦转困于白登, 史称"白登之围"。有史学界的学者从后来的汉匈关系推测,其实在这里刘邦很可能用向匈奴称臣的代价换取了自己的平安,只不过因为秘密政治的缘故而没有广为人知。

此时,汉军的主力是机动性弱、突击力弱的步兵,遇上匈奴的骑兵部队,没有丝毫的优势。所以在汉朝初期,大多是利用边境关塞采取专守防御, 即分兵把口, 进行防堵, 以保境安民。而匈奴骑兵则可以在快速运动中主动寻找汉朝边境的薄弱环节, 乘隙攻入, 使汉军防不胜防。在这种战略优势下,纵然汉朝一直用公主和亲,还不断赠送财物,匈奴还是时不时就仿若游猎一般地到汉境烧杀抢掠一番,以致边境烽火不息。

转机出现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这是汉朝第一次以骑兵团的形式出战匈奴,并取得了战果。彼时匈奴兵峰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以骑兵四万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就一路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战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加封卫青为关内侯。
公元前127年,汉朝以韩安国右翼牵制匈奴主力, 卫青率5万骑兵沿黄河北自陇西进行大迂回作战,行程80余公里, 歼灭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部众, 建置朔方郡、九原郡,史称"河南之战"。
公元前124年,汉军六路骑兵10余万从朔方出击匈奴, 汉军以右翼两路牵制匈奴主力, 以左翼四路由卫青统辖,远程奔袭六七百里, 出奇不意全歼匈奴右贤王部众,俘敌1万多人。将匈奴分为左右两部,史称"漠南之战"。

漠南之战 军事图
公元前121年,汉朝于春夏分别有一次攻势:三月时霍去病率骑数万"出陇西、北地二千里, 过居延, 攻祁连山",迫使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同年夏霍去病再次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远出敌后,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决战,杀敌3万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占领河西走廊地区,也就是后来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之战";

河西之战 行军示意图
最后一次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 分两路深人漠北千里决战, 直捣敌人心脏, 并进行深远追击。卫青部与单于主力相遇, 即将战车"自环为营" , 指挥5000名骑兵冲锋,将匈奴击溃。

漠北之战 示意图
以上四次战役击溃了匈奴的主力,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短期内无法再与汉王朝抗衡,迫使其远遁,使"漠南无王庭"。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也使得匈奴开始走向衰落。而从以上战役的记录中来看,大规模使用骑兵,正是反败为胜、反守为攻的关键。用现代战争术语, 就是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而要骑兵集团在广阔的塞外沙漠草原地带进行千里迁回、连续突击、远程奔袭、猛打穷追的运动战的前提,就是马。
天子为伐胡, 盛养马, 马之来至长安者数万匹。《史记·平准书》
汉朝为了反攻匈奴,做了很多年的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就是养马。对于马,他们是认真的。
骑兵的发展与汉朝的马政
汉朝对于马十分重视。因为马,是骑兵的基础。
恩格斯曾经指出: "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中的主要兵种"。不单单在中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有波兰骑兵向德军的坦克发起冲锋的事。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快速的机动部队和热兵器时代最快速的机动部队之间的一次较量,留下了很多英雄的传说,当然,都是以血肉撰写的。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作为军队中战斗力和机动性最强、最活跃的兵种,常常能改写战争的结局,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兵种。我国古代骑兵作为兵种出现在战国时期, 至两汉日趋成熟, 从配合作战的次要兵种,渐渐发展出了在主战场作战的主力兵团,而且骑兵最终将传统的战车挤出了战争舞台,这种成熟,和汉代对马匹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汉初的经济凋敝,作为天子的刘邦,居然连同一个颜色的四匹拉车的马都找不齐,官员们只能乘牛车,说明汉初的养马业基本上需要从零起步了。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史记·平准书》
汉政府在马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做了努力。
汉政府在中央设立太仆及其属官管理马政相关事务。在边境设立牧师苑令。景帝时,在北、西边境设立三十六处养马苑,养马三十万匹。西汉政府还积极颁布鼓励民间养马的政策和措施。文景时期实行马复令,宣布民间养马一匹,可以免去该家三人不服徭役,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又鼓励了民间养马的积极性,加强了国家的武备,可谓一举两得。
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 分置北边、西边, 以郎为苑监, 官奴婢三万人, 分养马三十万头, 择取教习给六厩, 牛羊无数, 以给牺牲。 《汉旧仪》
但是数量上去了,马的质量还是不行。同样是景帝的时候,晁错曾经做出这样一番点评:翻山越岭,中原的马不行;在道路条件比较差的时候,能一边骑马一边射箭,中原的骑兵不行。
上下山阪, 出入溪洞, 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 且驰且射, 中国之骑弗与也。晁错《言兵事》
所以西汉政府除了扩大马匹数量外,还不得不重视注意改良马种。西汉与匈奴和亲,开放北边关市,允许两族人民交易往来。于是,匈奴马匹大量输入汉朝,进而改良了马种,促进了养马事业的发展。
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 《盐铁论·力耕》
除了从匈奴引进良马,汉武帝的时候,为了得到大宛的天马,甚至出兵征伐大宛国, 浩浩荡荡10余万人,前前后后差不多打了4年, 结果"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 中马以下牡牡三千余匹",还让大宛的国王承诺每年进攻给汉朝两匹上等的良马才算完。除此之外,西域乌孙、康居等地引的马儿也没有逃过,都被引入中原,终于在汉马的基因中加入了胡马的优良基因——"既杂胡种, 马乃益壮",大大促进了中原地区战马的培育。
西汉马政管理机构系统化与完备化, 从而使中国古代王朝的养马业趋向顶峰。《史记·平准书》载, 汉武帝时"众庶以巷养马, 吁陌之间成群"。当时, 仅朝廷厩马就多达40万匹,以致大将霍去病远征漠北之役,一次就能动员战骑达24万匹之巨。可以说,马的大规模养殖,为汉朝在战争中赢得了优势,而为了获取这个优势,汉朝可以说是举国之力在养马,这是我们以往看汉匈战争往往容易忽略的一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