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分论坛五:“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信息化”成功举办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分论坛五:“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信息化”成功举办

阅读量:3611457 2019-10-20


 
     2019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分论坛五:“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顺利召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中青年学者作了主题报告。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翟月教授主持分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周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田友谊教授担任评议人。




会议中,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董文旭以《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关怀何以可能》为题作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代替教师传递科学知识,却无法代替教师的育人功能。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道德的启发、情感的熏染、思维的创新、审美的熏陶等人文关怀,才能塑造一批拥有完整人性的新青年。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戴唯信以《信息化时代儿童消极自由的积极建构》为题作分享,报告认为,儿童消极自由是儿童在一定限度中实现的自由。儿童消极自由的积极建构在于呵护儿童信息实践理性的生成,培养儿童健全的信息自由感,提升儿童信息表达与创造自由能力,唤醒儿童在虚拟社会关系中的责任担当。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丁月带来以《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可为与不可为》为题的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提高了教学资源的生产效率,革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必须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让教师和人工智能合作,进一步指导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的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政林报告题目为《成事与成人:信息化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及路径》。报告认为,在劳动教育中,应明确劳动教育“成事成人”的价值定位,架构起知识学习与具体行动的桥梁,形成“学-思-做”动态循环的劳动教育过程,建构起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通的教育结构。

广西师范大学徐乐乐作题为《数字媒介的反智困境及教育突围》的报告,报告指出,报告指出,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弥补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遭遇的反智困境。

天津师范大学李洪修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可能与现实》的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中蕴含的多种技术手段,能够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变化。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进一步丰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推进学校教育过程的深层互动,精准调适学生学习过程。

  河南大学张鹏君博士作题为《MOOCs 赋予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的报告,他指出,“MOOCs”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借助于网络技术把教育推进一个自由开放、大规模、交互合作的超时空平台,使学生自主性得以展现、师生角色发生翻转性变化、教学内容以微缩版呈现、教学媒体能够超时空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悦作题为《大数据时代教师素养的提升路径探寻》的报告,她认为,传统教师素养不再能够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的改变的需求。为应对这一状况,提升教师素养,需要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转变教师自身观念两方面着手。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安玉以《我国台湾地区数字教材建设的成绩、经验及启示》为题作了报告,报告认为,大陆地区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较为完善的数字教材品质规范机制,以此来实现提高数字教材出版质量,促进数字教材推广与应用,重视数字教材应用实效性的建设效果。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丹,作了题为《青少年虚拟交往的失范问题及其社会教育构建策略》的报告,并以网络游戏为例,报告指出了当下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往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但与此同时可能导致交往主体的“自我迷失”、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虚拟交往的道德淡漠等失范问题。

 
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分享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评议专家的精彩点评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分论坛圆满结束。


喜欢就点关注吧!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