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六年级的他,一言不合就动手,如何化解戾气?丨深圳青少年心理个案解析

六年级的他,一言不合就动手,如何化解戾气?丨深圳青少年心理个案解析

阅读量:3613487 2019-10-20


六年级的小锐很喜欢欺负别的学生,班上其他学生都不喜欢和他玩。每次他欺负同学,老师告知家长后,他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但没几天又故态复萌。老师反思并尝试改变教育方式,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置身于充满变革、竞争的时代,学生时常会经受与学习、校园生活及社会变革等相关的心理矛盾与精神挫折,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预防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深圳市各区、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我们特此开辟专栏,选登深圳心理辅导的个案解析,希望对教师和家长应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所助益。
本期特邀撰稿深圳市龙岗区德兴小学莫桂姬
有些学生在学校中情绪比较不稳定,处事鲁莽,且缺乏自制力,稍不如意就大打出手,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被称为“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攻击,另一种是非身体攻击,主要指骂人等语言攻击行为。无论是哪一种攻击行为,首先要分析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并探究学生对事件的看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案例他怎么又欺负人了?
六年级的小锐很喜欢欺负别的学生,班上其他学生都不喜欢和他玩。每次他欺负同学,老师告知家长后,他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但消停几天后又故态复萌。老师也经常找他谈话,他表面虽然被动服从,但内心却充满敌意。
前不久,在我的课堂上,他再次欺负了其他同学。起因是他拿了同桌的橡皮擦,同桌要用,他拒绝归还。于是同桌举手告诉我,我要求他还橡皮的时候,他很不情愿地把橡皮拿出来,直接扔到了同桌的脸上,还说了一句“小气鬼,还给你”,同桌被气哭了。但他还觉得自己没错,一脸不服气。
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完全看不出他有一丝懊恼或后悔。这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带了他两年,他还是老样子,或许我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一下了。

于是,我找来一张椅子,让小锐也坐下来。这一举动让小锐有点错愕,因为每次他惹事后,我都是让他站着接受批评教育,并告知他家长。
小锐坐下来后,我让他自己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主动承认了“拿橡皮擦扔同桌”的行为。我立刻抓住机会肯定他:
“你是一个敢做敢当的孩子,不错。”
小锐听后,不服气的态度有所缓和,但还不忘为自己辩解:
“我不想扔她的,我都打算还给她了,谁让她举手告状啊!我一生气,就拿橡皮扔她了。”
换作以前,我肯定会狠狠地批评他,但这次我平静地说:
“如果你的东西被人拿了,多次催人还不还,你还急用,你心情会怎样?你会怎么做?”
小锐不好意思地说:
“我会很生气,还可能会打人。”
“那‘告诉老师’好,还是‘打人’好?”
他说:
“应该告诉老师。”
“现在还觉得同桌小气吗?”
小锐看着我说:
“没有了。”
见小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也改变了我一贯的处理方式——告知家长。
“如果你接下来能与同学们好好相处,不打骂欺负同学,今天这件事老师就不告诉你家长。但如果你再欺负同学,老师可就要一起告诉你家长了。你觉得可以吗?”
小锐的脸上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他拼命地点头说:
“我肯定不会再那么冲动了。谢谢老师,我现在就去找同桌道歉。”
霸道的小锐竟然主动找同学道歉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接下来的两周,小锐果然没有欺负同学了,有时他要发脾气的时候,想到他与老师之间的约定,就能很好地克制住。事后,他自己也说,当时很生气,很想打人,但忍下来以后,发现其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由于他的良好表现,我特地在班会课上表扬了他,其他学生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小锐的进步鼓掌。更可喜的是,班上的学生也渐渐愿意与小锐一起玩了。
分析攻击行为因何产生?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但事实上,心理因素才是学生出现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1挫折感易引发暴力行为
首先是由于渴望角色认同。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容易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尤其是男生,特别热衷于让别人认同自己男子汉的角色,片面强调男子汉的刚烈、力量、善攻击等特征。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暴力的方式。
其次是因自卑而需要补偿。有自卑感的学生,通常会寻求一种心理补偿以保持心理平衡,当学生以冲动、好斗作为补偿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最后是由于挫折感。“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且挫折越大,挫折感越强烈,越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遇到挫折极易伤害自尊,因此,他们为了维护自尊通常会不顾一切,不惜以攻击行为挽回自己丢失的“面子”。
案例中的小锐,正处于青春期初期,他的很多攻击行为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表现所谓“男子汉”的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他由于个子矮小、成绩不好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此外,每次小锐出现攻击行为后,老师都会通知家长,他会因此受到家长的严厉惩罚。然而,家长的打骂行为使小锐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非但不能使他抑制自己的攻击性,反而加剧了他的攻击行为,使其下次可能会采取更激烈的攻击行为以保持心理平衡。
2父母打骂增加孩子攻击指数
除了心理因素外,孩子的攻击行为与其在家庭环境中所获得的早期经验也密切相关。
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较强,受到小小的委屈或挫折后就难以承受,会采取攻击行为以消“心头之气”;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由于长期将怨愤情绪压抑在心理,一旦爆发,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攻击行为来发泄。
在小锐的家庭环境中,爷爷奶奶对他非常溺爱,爸爸妈妈则忙于生计,很少关心他,但只要小锐犯错,爸爸的处理方式就是打骂。
在案例中,老师没有把情况反映给小锐爸爸,就是为了避免他再次遭受打骂,变得更加“霸道”。因此,老师这次的做法反而收到了比以往都好的教育效果。
建议允许辩解,注重倾听
1保持冷静 与学生平等交流
过去,在遇到孩子有频繁的攻击行为时,多数时候教师头脑中首先显现的可能不是“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值得同情,要想办法矫正”,而是“这个孩子一点不吃亏,没有谦让精神”“这个孩子脾气怎么那么暴躁”等。
案例中,老师发现自己多次处理学生攻击行为无果,经过理性分析,发现学生的攻击行为不完全属于道德品质问题,因此当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选择保持冷静,对学生少了批评,多了平等交流。
当教师处理学生的攻击行为时,不要立刻批评,而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说清楚事情的缘由。
同时,适当引导学生,使其体会到老师是想提供帮助而非指责批评,这样学生就会愿意与老师交流,逐渐改变蛮横强硬的态度。
2了解细节  确定矫正目标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攻击行为时,还要注重倾听学生,了解事件的细节,缓解学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增加肯定的语言。
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语言,并在其说完后给予充分的肯定。
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诉说的过程中,要允许其为自己辩解。这也是许多老师做不到的,甚至有的老师根本不听学生的解释,打架就得写“检讨”,根本不解决学生真正的思想问题。
案例中,教师选择平静地聆听学生的辩解,并在学生承认错误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
另外,教师还应主动探究学生对事件的看法,了解学生发生冲突的症结所在,从而确定矫正的目标。
案例中的小锐本来不想扔橡皮的,但同桌告诉了老师,他认为同桌小气,是同桌找老师告状惹他生气才导致了他扔橡皮的行为。这时班主任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通过引导让小锐换位思考,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以上工作做到位时,学生就可以坦然接受惩罚,避免不良行为再度发生。
3家校共育  纠正错误教养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无法替代的责任。
案例中,老师知道小锐父亲的不良教育方式并不能帮助孩子改正攻击行为,反而还会加剧其攻击行为。因此,老师与学生做了一个约定,不把这次发生的事情与孩子父亲说,孩子非常感激老师,接下来的表现确实也是有很大的进步。
但这并非是长久之计,为彻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建议家长参加市区各级的家庭教育课程等,让家长也逐步改变与成长,纠正一直以来不当的教养方式,以此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支持学生的成长。
延伸
孩子有暴力倾向,家长怎么办?
有的孩子非常调皮,不听家长的话,甚至还和父母动手,在和朋友一起玩耍时,一言不合就动手。这种孩子其实已经具有暴力倾向。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呢?
给孩子安全感。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攻击别人的行为其实是下意识地保护自己。因此,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不伤害孩子自尊。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有技巧,不可以伤害孩子的尊严,并让孩子明白不可以自暴自弃。
父母不做暴力行为。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不在孩子面前和家人吵架,不要把不好的暴力情绪传染给孩子。
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做好心理辅导,不要让孩子内心感到孤单。
杜绝暴力动画片。目前有些动画片的情节很暴力,因此父母要学会甄别,不要把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给孩子看。
为孩子选择健康书籍。父母无论是给孩子讲故事,还是帮助孩子选择课外书籍,都要杜绝有暴力倾向的内容,要让孩子看一些对良好性格养成有帮助的书籍和故事。
来源丨深圳教育报刊总社《南方教育时报》
编辑丨派哥
感谢浏览深圳少年派
在这里,我们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合作电话:0755-83521790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