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攀登者》:为何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还要去攀登珠峰?

《攀登者》:为何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还要去攀登珠峰?

阅读量:3614494 2019-10-20




《攀登者》是不久前一部登山题材的电影,我觉得还挺好看的,但是总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去探究,可是一个衍生话题,挺有意思:“中国人当时连饭都吃不饱,攀登珠峰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科普一下,1960年那次攀登珠峰的三个历史背景:
1.中国和尼泊尔正在就边境问题进行谈判,珠穆朗玛峰成为了双方谈判的焦点。
2.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像登山这样的专业活动,按照原计划,和苏联将进行联合进行,1958年开始,中苏关系发生转变,于是,中国如果能够独立登顶,是在向外界透露一个信号——中国有独立自主决心和能力。

3.1959年-1961年期间,某地发生了什么事,珠峰对当地同胞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登顶珠峰对当地人心的影响,了解的人应该能懂。

相对于珠峰南坡(尼泊尔侧),从北坡(中国侧)上山,难度还要大得多,除了北侧背阳,属于大陆性高原气候,天气变化更加猛烈以外,北坡的地势更加陡峭,尤其是海拔8700米处“第二台阶”那里几乎垂直的4米峭壁,横亘在通往山顶的唯一通道上。

(第二台阶,梯子是中国团队后来架设上去的)
从1921年到1938年,英国人用了17年的时间,七次到珠峰北坡侦察、攀登,但全都被拦在第二台阶之下,以至于他们一度把珠峰北坡称为是“鸟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其实有一种叫蓑羽鹤的候鸟,每年都会飞越珠峰迁徙)。
1960年,由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贡布组成的4人突击小队,成功得攻克了“第二台阶”。

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在面对这面峭壁的时候,想到了采用搭人梯的办法把队友送上去。但因为登山鞋的鞋底是带钉子(冰爪)的,所以如果要用人梯,就不得不脱掉鞋子,否则就会踩伤底下的队友(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奇怪,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怎么突然就把鞋子给脱了,曲松林对应的原型人物就是屈银华)。

于是屈银华在零下20℃的严寒中脱掉了鞋子和保暖袜(穿袜子会打滑),靠着人梯和钢锥爬上了第二台阶,再放下绳子,帮助队友一起上。
最终,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完成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艰巨使命(刘连满做人梯时为了撑起队友体力已严重透支,并没能登上山顶)。

70年代,中国又组织了一次攀登珠峰的行动,并于1975年再次登顶珠峰。
在1975年的那次登顶珠峰行动中,中国登山队在“第二台阶”处架设了一座6米长的简易金属梯,这座梯子也被称为“中国梯”,截止2008年,它帮助了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顺利翻越了“第二台阶”,实现了自己的珠峰梦(2008年,这个梯子被撤下来放进了拉萨的珠峰登山博物馆)。


除了用事实证明自己,打消外界的质疑之外,我觉得登顶珠峰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唤醒我们对于未知进行探索和挑战的精神。
这听起来有点虚,但在我看来,这是人类的本性中最宝贵,最不该舍弃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需要有人来关心当下的苦难,也需要有人去心系未来。
哪怕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会给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

知乎答主@太空精酿 曾有这样一段回答(原回答是针对登月的,但用在这里同样合适):
600年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但当时中国人认为探索海洋无用,我们失去了海洋。结果我们今天在南海顶着别人唾骂造岛、捡别人的破烂造航母,只为交上晚了几百年的作业。
100多年前,我们就有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但当时的皇室认为司机竟然要坐在他们前面,就算司机跪着开也觉得这奇淫巧技根本无用,我们又错过了陆地。现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被国外蚕食,多少可能的民族汽车工业被摧残得不成样子,直到100多年后还未曾赶上来。
80多年前,国民政府就打算发展空军,但后来觉得飞机换代太快价格太贵,不如把军费放在银行吃利息。结果被日本空军打得趴在地上不成样子,甚至出现孤零零一架飞机对战整个日本机群的场景,最后还得跪求美国人支援。
直到现在中国的航空业才刚刚赶上来,但依然被美国逼得加班加点还是难以望其项背。
我们失去过海洋,失去过陆地,失去过天空。
……
所以,不要什么事都以当下眼光来评判它有没有用。
探索精神,是人类能够存在并不断进化的内在动力。
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存在于当下的苦难和责任,很多人是被生活的压力迷迷糊糊地推着向前走的,但至少,我们应该对那些有志于跨越高山大海,致力于仰望星空的人,怀有一份理解和支持。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