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攀登者”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攀登者”

阅读量:3614501 2019-10-20


“攀登者”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最近这动听的旋律传遍大街小巷,无论老幼人人哼唱。
“最强国庆档”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同档热映,《攀登者》凭借着独特的故事原型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还未上映便让大家满怀期待。尽管上映后片中大幅度的感情戏惹的争议满满,但影片中真正传递的时代信念感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真实历史改编,在西藏进行实地取景拍摄,拥有良好的题材、超强的明星阵容。电影海报上写道“为国登顶 寸土不让”,那么,1960年中国人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真实历史事件究竟是怎样的?
01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被《纽约时报》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留下这句传世名言的马洛里,最终没能征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他在珠峰的冰天雪地中彻底失联上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成功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始终无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巅,包括马洛里在内的英国人数次在北坡折戟,以至于他们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成立时间不足5年、队员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惊叹登顶速度之快,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登山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

02

险峻的北坡因为他的陡峭令许多人无功而返,甚至望而生畏。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一定从北坡登顶珠峰。其实原因很简单,已经有人从南坡登顶成功,我们就算登上去也只能是第二,从来没有人从北坡登顶成功过,如果我们成功了,意义就会重大的多。
北坡的攀登中最让人无助的困难就是那位于珠峰前的最后一道关卡——第二台阶,第二台阶顾名思义是说北坡路线上的8680—8700米之间的一道岩壁,这道岩壁非常陡峭,最顶端的4米处没有任何的攀附点或支撑点。为了克服这道难关,队员刘连满提出搭人梯的方式把队员输送上去。
这一方法的提出很快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但是由于鞋子的特殊性不得不脱掉鞋袜进行搭梯,就这样原本9小时登顶珠峰的计划光在第二台阶处就花费了5个多小时。
第二台阶困难的克服背后却是严重的冻伤导致的双足十趾和脚后跟的切除以及五天内体重急速下降的代价。

03
《攀登者》不仅仅是珠峰的登顶成功,更是中国勇攀高峰的缩影。70年,弹指一挥间,现在的中国不再是70年前的“飞机不够我们飞两遍;”不再是周华清上将踮脚看别人的航母;也不再是穿着蓝灰色布衣、食不果腹的国民状况。现在的中国是拿破仑笔下那只醒过来的屹立于东方的雄狮。

END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