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美国
生卒年:1922年
职业身份: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学术文献:《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
获奖时间: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奖。
获奖评语:“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的研究"

杨振宁
西南联大的影响
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他出生不到一周的时候,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出国了,母亲担负照顾孩子们的重任。在杨振宁4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教他识字,一年多教了他三干多字。上学后,杨振宁各科成绩都很棒,中学没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西南联大。(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三所名校迁至云南昆明,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教育中心。)这里汇集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杨振宁的授课老师都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界的风云人物。其中对杨振宁影响最大的是吴大猷教授和王竹溪教授。吴教授指导了他大学毕业的论文,引导他进入了对称原理的领域,这也为他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奠定了基础。王竹溪教授指导了杨振宁的硕士论文,他写了一篇关于统计力学的论文。以后40多年中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读大学的时候,杨振宁悟出了一些物理学家的独特风格。他佩服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和美国物理学家费米以及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虽然三人的国籍不同,研究的领域不同,治学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但他们洞察物理世界的方法都是单刀直入,正中要害。这后来也成了杨振宁的风格。

年轻时的杨振宁
放弃实验物理学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他认为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于是做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学生,从实验入手。但他在实验方面不擅长,学习了一年多,他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当不行。当时他所在的实验室有个笑话:“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杨振宁。”
正当杨振宁为实验苦恼的时候,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教授来看他。泰勒了解到杨振宁做实验不成功后,告诉他不一定要从事实验工作,应该发挥自己的理论研究特长。经过思考,杨振宁转向理论研究。在泰勒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核反应》,并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和费米共同写了《介子是基本粒子吗?》这篇文章,它是后来著名的坂田模型的基础。这个时期,他已走到理论物理的最前端,等待他的将是伟大的突破。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认识李政道。当时李政道由吴大猷推荐而被蒋介石选中,来到美国进行深造。因在同一所学校,两人很快成了亲密的朋友。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普林斯高等研究院时,开始了与李政道的合作。李政道一开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1951年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人比邻而居,关系十分密切。

年轻时的李政道
这年秋天,他们两个共同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的新篇章。两个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在1952年的一天爱因斯坦专门邀约了两个年轻人,三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最后,爱因斯坦握着李政道的手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彻底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消息之一——宇称守恒,即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表现是完全相同的,这是20世纪物理学界中的一次改革。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