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19日,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我国运载火箭新系列——“龙”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计划和未来发射计划。
目前,“龙”系列产品规划为“捷龙”固体运载火箭系列和“腾龙”液体运载火箭系列两大类。

据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介绍,“捷龙”系列包括:
1. 捷龙一号是微小型火箭,能够提供500公里(轨道)200公斤的运载能力,它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百公斤级以下的微小卫星和立方星的单星的验证、发射,已经在2019年8月17日首飞成功。
2. 捷龙二号、三号是运载能力更大的固体火箭,捷龙二号是500公斤,捷龙三号是1.5吨。它们针对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星座组网发射,预计捷龙二号明年年底完成首飞,捷龙三号2021年底完成首飞。
除了“捷龙”系列之外,还专门规划了“腾龙”系列液体运载火箭,其中腾龙一号为采用无毒无污染液体推进剂的中型运载火箭,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未来设计有芯级可重复使用能力,主要承担星座组网的发射服务,希望能够将发射成本降低到5000美元/公斤。

老冀注意到,在当天播出的央视新闻中特别提到,与“长征”系列主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卫星发射任务有所不同,“龙”系列运载火箭将主要面向商业发射。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前面介绍的“捷龙”和“腾龙”用途中,都提到了“星座组网”。
最近几年,已经有不少民营企业如银河航天、连尚网络、九天微星、蓝色起源也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太空互联网计划,计划在太空低轨道部署几百到几千颗小型通信卫星,并组成太空互联网,向偏远地区、飞机航班甚至网络热点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在太空互联网的探索中,目前跑得最快的,还是“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创办的SpaceX。该公司提出的“星链”计划将在高度为550公里和340公里的轨道面上分别部署4409颗和7518颗卫星,总数高达11927颗,建立覆盖全球的太空互联网。
无论是SpaceX,还是中国民营企业,其实都在抢占太空低轨道。据老冀了解,目前太空轨道遵循“先占先得”原则,谁先把自己的卫星送上天了,谁就占住了轨道。很难想象,如果太空低轨道全部被SpaceX的一万多颗卫星占领了,世界将会怎样。

而要抢占轨道,关键还是要尽快把尽可能多的卫星送上去。目前,SpaceX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此。5月24日,SpaceX研发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二级火箭进入高度为440公里的轨道后,发动机关机并一次性释放出60颗卫星,之后卫星依靠自身的动力系统转移到550公里轨道上的指定位置。
由于“猎鹰”系列运载火箭采用了可回收设计,回收之后的火箭零部件又能够用在下一次发射的火箭上,这就使得其既降低了每次的发射成本,又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射频率。按照马斯克的计划,每年将发射2000颗卫星,即使考虑到部分卫星的替换因素,也就需要七八年的时间就能够把低轨道占满并实现全球组网。

目前,也希望组建太空互联网的中国民营企业遇到的最大瓶颈,恰恰就是将卫星送上天。
在火箭领域,中国民营企业同样也在努力之中。今年3月,民营火箭企业翎客航天发射的“新航线小宝贝”实现了中国首次可回收火箭试验的成功,今年7月,星际荣耀发射的“双曲线一号”火箭成功首飞并实现高精度入轨,这也是民营企业首次成功入轨发射。
不过,由于整体起步太晚,民营火箭企业的整体水平仍然与SpaceX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315次“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国家队”推出“龙”系列,与民营火箭企业既竞争又合作,无疑将大大加快中国商业火箭走向成熟的进程,也让中国的太空互联网计划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果希望与老冀有更多交流,请加老冀个人微信:rouqinghufa,或者直接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