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新闻社(ID:CNS1952)

9月25日,一张十分特殊的夫妻“合影”让几乎所有看到的人都瞬间泪目……
一对为共和国医学奉献一生、身后捐献遗体的医学伉俪,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遇”……
他们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

图为“重逢”的李秉权、胡素秋夫妇。李秉权、胡素秋夫妇亲友供图。
丈夫离世14年后,
妻子终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与爱人“重逢”在母校。

01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
"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
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这是李秉权教授留下的遗言……

图为李秉权。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2005年3月,
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
李秉权在昆明逝世。
按照其生前遗嘱,
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其中骨架被制作成医学标本,
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
供教学使用。

胡素秋教授
10年后的2015年冬,李秉权的妻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追随丈夫而去,也将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她在遗嘱中称:“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学校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在胡素秋逝世4年后,人们看到这对医学伉俪再次并肩站在一起时,无不瞬间落下眼泪,“感到他们‘重生’了,一起回到另外一个讲台。”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在珠海合影。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02云南的传奇伉俪丈夫亲自操刀救妻

图为李秉权在做手术。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一个是云南妇产科专家,开创了多项省内新手术,编写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培训教材讲义和讲稿,培养众多年轻医师。

图为胡素秋早年工作照。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图为上世纪40年代云大医学院实验楼---澄农馆。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一个是护国战争名将、曾任云南省代主席胡瑛的千金。

图为胡素秋大学毕业照。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结婚照。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在家中合影。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03为医学捐献遗体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晚年,李秉权、胡素秋夫妇又做了同一个决定——百年后把遗体捐献出来。2000年,夫妇俩一起填写了遗体捐献表。

图为胡素秋遗嘱。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图为李秉权生命最后岁月。昆明医科大学供图。

图为昆明医科大学接受李秉权后人赠送的遗物——李秉权80余岁高龄坐诊时的工作卡。刘冉阳摄。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后人。刘冉阳摄。

图为李秉权、胡素秋的亲友及昆明医科大学师生鞠躬致敬。刘冉阳摄。

图为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的捐献墙。刘冉阳摄。
“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捐献墙上,抬头写着这么几个字。
而入馆须知里,学校告诫学子:“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敬重无语良师,志做医学精英。”
向这对为共和国医学事业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又毫无保留奉献了自己一切的医学伉俪李秉权、胡素秋教授致 敬!
来源:中国新闻社

部分内容与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