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张主任,我们这里有一个37岁脑梗的患者,您能不能来会诊一下?”
“张主任,这个49岁的病人脑溢血意识不清,您看看有没有手术的必要?”
每天,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主任兼脑科中心主任张建民的微信都会收到好几条同行发来的业务探讨,其中大部分都是脑卒中的病例。这几年,他发现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不乏3、40岁就爆发脑卒中的中年人。
最近,省内某三级医院的同行给他发来一张脑溢血的片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患者,而是该院体检中心50岁出头的负责人。
“一个具备医学常识,又是负责健康体检的医生,自己都不好好控制血压,过量饮酒,最后突发脑溢血,实在是太可惜了。”张主任为同行惋惜的同时,也提醒大众要更关注自己的脑血管健康。

高血压多年拒绝吃药控制
发病前还和朋友聚餐喝酒
张主任赶到对方医院时,那位体检中心负责人汪医生正躺在ICU的病床上,陷入深度昏迷。妻子在病房外泣不成声,希望前来会诊的张主任能给丈夫带来一丝生存的希望。

但是,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又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耽误了治疗,张主任会诊后判断他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最后,这位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医生再也没有醒来。
汪医生才刚50出头,是医院体检中心的负责人,而且本身就是心血管专业出身。“注意饮食、戒烟戒酒、保持锻炼,‘三高’患者要按时吃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这是他对患者和朋友叮嘱得最多的话。
但作为一个高血压患者,汪医生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些。他有高血压病史多年,40多岁就查出了高血压,虽然配了降压药,但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吃,根本谈不上有效控制高血压了。

出事当天中午,汪医生和一帮老友聚餐,席间觥筹交错,大家不知不觉喝下不少酒。聚餐结束,他独自一人回到医院,开着空调趴在办公室上睡觉。
直到下班时间过了好久,同事见他办公室还亮着灯,推门进去一探究竟。办公室凉飕飕的,冷风呼呼地吹着,身上还带着酒气的汪医生已一动不动地倒在了地上,身边一堆呕吐物。
防控“三高”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高危患者可体检增加额外项目
同事呼唤了几声,推了推汪医生,他都丝毫没有任何反应,此时他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状态。于是马上向值班医生呼救,医护人员一起将他送往急诊室进行抢救。
经过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溢血。医生判断,汪医生原有高血压,酒后血压升高,再加上空调低温的刺激,导致血管收缩,突发脑溢血,抢救时已经距离发病过去了几个小时。从片子来看,脑出血部位正好位于最关键的中枢部位,且面积很大。他们紧急求助了浙大二院的张主任前来会诊,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张主任说,尽管医生们再三强调脑卒中致死致残率高,要严格防控“三高”、抽烟喝酒等风险因素,但仍然有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体检医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了。虽然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但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所以还是要不断向公众灌输这些理念。”
张建民主任建议
有高血压等“三高”病史,心脏病及脑卒中家族史,肥胖又不运动及抽烟喝酒、高盐高热量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可以在每年一次的体检中增加颈动脉B超、头颅磁共振,或必要时加做磁共振/CT血管造影等额外项目,定期监控脑血管的健康状况,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57年,是浙江省成立最早,也是国内较早成立神经外科专科的单位之一。是浙江省神经外科毫无争议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心,也是浙江省神经外科医师的摇篮,全省70%以上的神经外科骨干经过浙二神外的进修和培训。
科室现有在编医师76名,技术力量雄厚,专业分工有序。其中高级职称医师33名,博导5名。2011年高分通过“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神经外科复旦排行榜位居全国第七,华东第二。
学科带头人张建民主任,浙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留学德国,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脑血管专委会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浙江省卒中学会会长等职。连续3年获中国名医百强榜---脑血管外科TOP10医生。
科室包括本部及滨江两院区共有开放床位220余张;拥有术中磁共振和复合手术室等高端专科手术室,以及众多先进手术设备及仪器,开展各类主流及疑难复杂手术;2018年手术量(含介入)8000余例,全省遥遥领先,在国内也名列前茅。
近五年来,连续牵头获千万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发表SCI文章近150篇。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在脑动脉瘤出血的急诊规范化诊治、颅脑创伤的综合救治、垂体瘤规范化微创治疗及脑胶质瘤的个性化治疗、癫痫外科手术、以及脊柱脊髓的微创手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应用研究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寻找浙大二院最牛科室
怀疑自己得癌,闹得丈夫跟她离婚——太作的人,这个部位的毛病也会雪上加霜她才30多岁,3天内却因这种疾病2次瞳孔放大,医生和死神赌命,奇迹能发生吗?委屈!医生2年来被家人认为是精神问题,还好浙二专家揪出疾病真凶喝几杯小酒就鬼门关走一遭!医生说:其实平日就有迹可循,这类人尤其要当心这个部位骨折后,高龄老人一年内死亡率近40%如果身体上的“癌变部位”能通过“3D打印”更换!被麻将“撂倒”?年轻小伙子差点瘫痪,还好医生果断抉择同样是中风,他的大脑却几近“爆炸”,浙二专家说,这种病发病率才10万分之5像蛇一样蜕皮,身上长满包块…面对各种奇葩症状,这个科室常扮演“福尔摩斯”
文 / 钱江晚报 张冰清
编辑监制 / 浙大二院 宣传中心
自己的身体自己要顾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