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艺术前沿问题”学术创新论坛 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艺术前沿问题”学术创新论坛 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

阅读量:3635717 2019-10-21



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艺术前沿问题”学术创新论坛 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19年10月12-14日,“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艺术前沿问题’学术创新论坛”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该论坛由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指委主办,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文化研究》编辑部、《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编辑部协办,赵奎英教授负责召集,十余名同学和教职人员参与了会务工作,十余名学者参与了论坛评点,四位特邀专家为论坛做了大会报告。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艺术前沿问题”,下设“中西方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与视觉文化”、“技术时代的艺术与美学”、“跨媒介艺术研究”等六个议题,旨在鼓励研究生关注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20余所高校的7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此次论坛主要以“特邀专家报告”“研究生主题报告”“研究生专题讨论”三种形式展开。为鼓励优秀青年学子的学术创新活动,论坛还特别设立了评奖环节,从所有入选参会的论文中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者共18名,并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

 ·开坛讲座·  
10月12日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王峰教授,以《人工智能模仿:探索一种新的模仿美学》的特邀报告,为本次论坛奏响了强有力的前奏。报告主要从人类模仿和人工智能模仿的比较、解决美学与计算之间对立的美学难题、图灵测试的重要性、新模仿论的跨越和可计算性模仿的美学意义五个方面展开。王峰教授首先谈到机器模仿与人类模仿的不同,借助于对“能力”和“功能”的区分,提出人工智能的模仿是一种功能性模仿。随后又提出美与计算之间存在着一个经典对立,但两者之间可能发生关系。在可计算性模仿的美学意义方面,王峰教授主要从神秘性转化为可计算性、可计算性模仿与人类模仿的并置、交融的可能性以及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未知情况等方面加以探讨。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人工智能与人的根本区别是能力还是生命,怎样看待“具身化”问题,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艺术情感的关系等问题,与王峰教授交流。王峰教授都一一进行了深入而又风趣的解答。讲座最后,赵奎英教授对报告进行总结,认为此次讲座非常具有思想激发性,提出了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非常重要的美学问题。并且提出,在思考人工智能的作品能否称为艺术或其他与艺术本质相关的问题时,在思路上我们或许需要一个从“所属”到“所是”,从“所是”到“所为”的革命性转换。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握中结束。

 ·开幕式致辞·  
论坛开幕式于10月13日上午在南京大学科技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王晓俊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副主任凌晨光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萍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周计武教授、《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执行主编李建副教授和各位青年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70多位研究生共同出席,开幕式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奎英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萍教授首先致辞,她代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向教指委领导、特邀专家和参会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传承至今的历史和目前的学科建设。她强调学术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任和目标。此次“艺术前沿问题”论坛能够为研究生关注、研究、解决艺术研究中的当代问题提供机会和平台,她希望同学们以问题为导向,敢于探索,互相之间积极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接着,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王晓俊教授致辞,他首先代表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指委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表示欢迎,向筹备论坛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表示感谢,然后简短介绍了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指委和江苏省教育厅“三大活动”的基本情况,并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特邀专家报告·  
开幕式致辞后,大会进入特邀专家报告阶段。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凌晨光教授做了题为《自画像中的性别再现问题》的大会报告。报告指出,对自画像的关注与思考可以切入社会文化问题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性别再现问题。自画像是人的自我呈现结果的纪录,女性自画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借以思考性别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形象性和蕴含性,从中可以看到女性艺术家在自我形象塑造、人际关系表现和表达途径尝试方面的独特追求。女性艺术家在自我描绘时与镜子之间建立起的特殊联系及其对此的反思,成为理解女性主义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看与被看、出场与缺席、肯定与否定等悖谬关系中内涵着的性别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以及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全方位思考,则更加凸显了女性自画像研究的社会文化意义。报告结合艺术史的案例,从性别的角度对女性自画像展开精彩的分析,非常富有启发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杨冬江教授,做了题为《价值引领与学术创新》的大会报告。报告围绕在当下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之下,面对信息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应如何重新定义设计学科的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清晰界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有适应性学习的能力与掌握研究工具的能力等问题,探讨新时期我国设计学科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方法。他还介绍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办学的角色、本色、特色,分享当代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之道。他在报告中提及艺术学在2011年上升为独立学科门类对艺术学科的重要性,并结合清华美院的设计学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以期对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产生借鉴。
听完两位特邀专家的精彩报告,全体与会代表在学校门口集体合影,经过短暂的茶歇之后,论坛进入到专题报告阶段。

 ·论坛专题报告·  
论坛专题报告以研究生主持、参会代表发言、专家学者评议形式在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每个分会场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由五位同学发言,每位同学发言10分钟,每组老师评议20分钟。
第一场为“西方艺术史研究与写作”专题,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馆8楼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陈亚建、中国人民大学李冰清、四川大学陈展豪、北京大学汪茹芸同学分别担任四个小组的主持人,杨秀娟、李蕊、周计武、殷曼楟、高薪老师分小组轮流担任每个小组的评议人。四个小组的陈展豪、何彤姗、陈名、陈佳璇、汪茹芸、何利娴、于润今、王昕桐等同学,分别以《重燃:论原作与复制品的替代关系》、《杜尚对修拉的“误读”》、《美术馆的社会规训之用——关于英国泰特美术馆二战前常设展展陈逻辑的解读》、《作为艺术意志的抽象——从沃林格到康定斯基》、《焦虑与反思:当下艺术史的研究与写作》、《感觉的生成、差异及其意义——对德勒兹绘画观的美学探讨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音乐活动的跨文化联通》和《对赫施“解释有效性”的再解读》为题,就西方艺术史中的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图像“误读”、美术馆的作用、艺术史写作的反思、跨文化和图像解释等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评议老师在肯定同学文章创新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文章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修改和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中肯建议。
第二场以“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为专题,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报告厅展开。浙江大学张钟萄、云南师范大学徐典、中国传媒大学黄天乐、华东师范大学王宇阔分别主持每个小组的发言。李健、刘毅、袁梦倩、尉光吉老师分小组轮流担任评议人。来自不同学校的黄天乐、王宇阔、李蔚、董洪哲、彭靖、霍超群、白颖颖、徐典等同学分别以《空间、身体、边界:VR电影之重构与维新》、《媒介理论视域下先锋剧场的艺术性生成——从孟京辉近年来的新作品谈起》、《技术哲学背景下电影现象学的构成和前瞻》、《意向、复制、互动:人工智能技术范式下艺术创作的创新研究》、《写实与现实之间的对话——从古典写实主义到虚拟现实中技术美学思想的讨论》、《文学跨界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以澳门三个跨媒介文学作品为例》、《从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看宫崎骏影片中的自然危机》、《从观念到观看——西方艺术史视野下的当代视觉思维与文化意识研究》为题,关注当代艺术史中的技术美学、人工智能、跨媒介、视觉文化等艺术现象,对先锋派戏剧、电影、公共艺术和网络电视节目等艺术门类的不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两位评议老师指出同学们对前沿问题较为关注,但在运用概念和理论进行论述时还需将概念界定清楚,理论与研究对象之间要更加贴合。
第三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传统与现代”专题,该场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馆8楼图书室进行。四个小组分别由江苏师范大学徐秋赟、东南大学修太宇、南京艺术学院蒋云柯、浙江大学姜志鹏同学主持。童强、李丹、方小壮、丁姗姗、莫崇毅老师两人一组在每个小组担任评议人。参会同学宋奕璇、修太宇、姜志鹏、董铮、蔡克斡、林文思、蒋云柯、宗凯娜等分别以《气韵作为知识——默会知识视角下的气韵非师》、《“图文关系”转变中的“艺术界”——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例》、《论柯律格“作者”解读的解构性——以<雅债>文征明为中心》、《论滕固对于汉画像研究的贡献》、《丰子恺漫画中的破框图式研究》、《<山海经>色彩观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探索》、《长沙窰“菠萝纹”瓷绘与唐代石榴纹——纹样的跨文化流动与演化》、《南朝石刻数字修复及展示设计》为题发言,对中国艺术史中的气韵、“图文关系”转变、作者解读“建构性”、汉画像研究、数字研究、数字修复等问题展开讨论,评议老师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对文章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详细建议。

Sweet Memories

 ·特邀专家报告·  
2019年10月14日上午9点,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周宪教授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报告厅进行了题为“艺术史的二元叙事”的主题报告。周宪教授以艺术史叙事的二元结构性为构架,分别探讨了作品与观者、物学与阐学、形式论与语境论、展览与学术四种不同的艺术史二元叙事模式。他指出艺术史的多样性导致了艺术叙事的多样性,艺术史通过叙事阐释意义,意义阐释是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当前叙事主体、叙事话语、叙事意识形态和叙述受众等问题成为艺术史叙事研究的重心,话语论与艺术史的建构论也成为研究艺术史叙事的重要理论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一个本真、客观的艺术史值得进一步讨论。在互动阶段,几位同学就如何看待全球化对艺术史叙事的影响、如何思考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如何从文学角度切入艺术史研究以及与“物学”和“阐学”两种艺术史叙事所对应的“是什么”与“为什么”如何在艺术史研究中相结合等问题与周宪教授交流,周宪教授都一一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解答。特邀报告由童强教授主持。

Sweet Memories

 ·研究生主题报告·  
在周宪教授的主题报告之后,参与本次论坛的四位论文作者代表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作者代表报告也由童强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曹亚鹏同学做了《艺术史危机与布列逊符号学艺术史论之创新》的报告,她以艺术史危机为背景,对“新艺术史”符号学方向的主要发言人诺曼·布列逊的符号学艺术史论在方法论层面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李泽龙在《艺术史写作中的学科交叉》的报告中,系统考察了欧洲古物学、中国金石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特点,以及它们与后来所出现的考古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关注领域重合的问题。广西艺术学院贾旭同学的《桂林山水的诞生——清以来图像与文献的知识考古》,探讨了“桂林山水”一词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建构和生成问题。他从美术史理论视角出发,对风景、图像和“视”发展的脉络过程中的流变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完成对于当下文化史中被“遮蔽”部分的具体细节的重现,从而实现对“普遍”概念的再认知。南京大学张颖《风格与序列:乔治·库布勒论时间的形状》通过对乔治·库布勒的《时间的形状》文本的梳理和探讨,详细讨论了乔治·库布勒的共时性风格理论及其影响。她指出:库布勒以一簇“纤维束”的譬喻来勾勒时间的形状,其横截面代表了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对象:风格。库布勒的后现代史观与非欧洲中心、非大写艺术的视角,使其堪称后现代艺术史学的先驱。
四位作者代表发言结束后,同学们根据周宪老师的报告和参会代表的发言,分别对怎样看待艺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从艺术家还是作品出发研究艺术等问题进行自由而热烈的讨论。自由讨论之后论坛进入颁奖环节。


 ·获奖论文颁奖典礼·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周素戎老师主持颁奖仪式,向大会介绍了论坛论文的收录和评审情况,并宣布本次论坛优秀论文评选结果。论坛评审小组,根据论文的相关性、创新性、学理性和规范性,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评审共评出优秀论文18篇。其中,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各占一半。本论坛优秀论文设立一、二、三等奖,广西艺术学院贾旭、南京大学张颖、南京大学曹亚鹏、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李泽龙4名同学获一等奖;四川大学陈展豪、南京大学林文思、华东师范大学王宇阔、中国人民大学陈佳璇、南京大学孙琳、东南大学修太宇6名同学获得二等奖。杭州师范大学蔡克斡、江苏师范大学董铮、中国美术学院李蔚、中国传媒大学宋奕璇、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陈名、复旦大学何彤姗、中国传媒大学黄天乐、浙江大学姜志鹏8名同学获三等奖。赵奎英教授、周计武教授、童强教授分别为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

 ·闭幕总结发言·  
论坛闭幕式由周计武教授主持,赵奎英教授作了总结发言。赵奎英教授首先对会议筹备、策划、组织和召开进行回顾。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个高校研究生的75篇论文,论文涵盖所有议题,研究的问题涉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论坛同时囊括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论坛点评嘉宾既有青年教师也有资深的教授、博导,所以赵奎英教授认为此次论坛具有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年龄等特点。艺术学院师生对举办这次论坛非常重视,投入了许多精力,目的就是想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能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激发思想、缔结友谊的学术创新平台,通过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来看,论坛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特邀专家都为论坛贡献了高层次的报告,参会学生代表为论坛贡献了精彩的发言,点评嘉宾为论坛贡献了精彩的点评。随后,赵奎英教授结合优秀论文评奖的标准,对如何写作一篇优秀学术论文发表了一些看法。赵奎英教授认为,创新和规范是学术研究与写作的两大命脉。学术研究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学术研究不遵守学术规范,学术生命便不会长久。学术规范包含学术形式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和学术伦理规范三个层面。关于如何进行创新,赵奎英教授则从批判性思维、问题意识、跨学科方法、生命感悟和终极关怀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阐发。最后,周计武教授宣布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艺术前沿问题”学术创新论坛圆满闭幕,并祝每一位参会代表满载收获踏上美好的学术新征程!
(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博士生曹亚鹏供稿)
文字记录:李兰、林铮、张安珂、邓艺卿
通稿整理:曹亚鹏
|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
| School of Arts , Nanjing University |
主编|范丽甍
ID:njuartint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