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于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17年高考以湖南省文科39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法学院。
1、高考是与自己的一场战斗
高三是在心态的不断起伏波动中度过的。
9月,高三的入学考试,考了年级第一。身旁的老师、同学都来祝贺我,讲述着往届年级第一的学长学姐最后高考的成功经历。我一时兴奋、飘飘然,开始幻想自己光鲜的未来,为自己设立了很高的目标,逐渐变得过分自信,也松懈了自己的学习。
1月,高三上期的期末考试,滑到了年级20名开外。优势学科失误、劣势学科依旧,我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担心无法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担心会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担心自己想象的未来会成为泡影,也很难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但幸好,老师们都向我伸出了援手,帮助我分析失分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父母也助我释放压力、平复情绪。
2月到4月的模考中,我接连失利。但此时的我已经逐渐放平心态,不再一味空想自己的未来或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而是设定了合理的目标。我开始沉心学习,在往返食堂的路上回忆政史知识、在闲暇的课间整理笔记、在晚自习前到老师办公室问问题、在有空时与班主任交流想法……同时也不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周五晚上准时收看自己喜爱的综艺节目,偶尔在周六出去踏青,让心情舒畅的同时,学习也更有效率。

复旦学子高三故事:从年级第1滑到20名开外,高考收获了最好成绩
我常和朋友说,我能考上复旦,七分运气,三分心态。数学英语的稳定发挥、语文的超常发挥,让我在高考中收获了高三阶段的最好成绩。其实,高考就是与自己的一场战斗。如何在模考的一次次成功、失败中平复情绪,吸取教训,并最终在考场稳定发挥,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累了就去放松,及时释放自己的压力,给自己的心情和头脑更多空间。
2、选择复旦
最开始认识复旦,是在2013年与父母同游上海时。光华大道两旁成荫的梧桐、极具江南特色的燕园、见证复旦历史的老校门都深深吸引了我,有着与其他大学不同的古朴典雅的气息。
后来听说了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便开始努力了解这所国内的顶尖高校。“不设门禁、没有早晚自习、全开放式校园、随意旁听的课程、完全自由安排的课表”,这深深吸引了每天三点一线、按部就班生活学习的我,也让我惊叹竟有如此开放之大学,“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完全契合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复旦学子高三故事:从年级第1滑到20名开外,高考收获了最好成绩
最后做下决定,是在与招生老师交谈时。老师认真听我讲述自己的现有想法和未来规划,给出很多有效的建议,让我看到自己的追求在复旦得以实现的可能。在他的谈吐间,我能感受到复旦人的智慧和从容,从而更加笃定了自己的选择。
关于选择法学专业,大概是起于高中政治课本上有关法治建设的介绍,大概是被律政剧中法庭上激烈的辩论所吸引,大概是出于对社会科学的热爱,大概是受到身为律师的亲戚朋友的鼓舞……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心中的喜悦、平静、期盼交织于一体,憧憬着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内容。
3、在复旦的无限可能性
我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而复旦给了我足够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体系,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发掘兴趣点、开拓视野,感受不同学科的逻辑与体系,培养更多元的思维方式,有许多课程都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留下了多彩的一笔。三创板块的《思辨与创新》一课中,熊浩老师帮助我们掌握累进性知识的创生方法与历程,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观念与方法;第七模块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一课中,花白老师带我们感受了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增长见识、陶冶艺术情操;第五模块的《航空与航天》一课中,艾剑良老师讲授了飞机的飞行原理、国内外各种主要机型等,普及了基础的航天知识,让我这个文科生感知了理科严谨的思维方式。
第二专业(学位)培养体系,让我得以在法学之外开辟新的领域探索。大二我开始修读新闻学二专,在工作日的几个晚上来学习新鲜有趣的新闻知识,以自己法律人的思维更好理解新闻行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趋势,同时以新闻人的思维了解更多法律的社会现状和发展方向,丰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也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复旦学子高三故事:从年级第1滑到20名开外,高考收获了最好成绩
众多的学生组织,充实我们的生活,锻炼我们的各种能力。大一上学期我加入了文艺部,参与了复旦达人秀、十大歌手的举办,认识了很多厉害的学长学姐,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也逐渐学会如何完整策划、组织一场文艺活动;大一上至今,我还在拓客公益社团中工作,用公益实践理解如何“以青年人的视角,做可持久、可拓展的公益”。
在复旦,我们都有机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1:早安励志:该吃的苦就要自己来吃,该有的经历都要一一历练
2:笑话段子:去牙科诊所洗牙,帮我洗牙的是一个漂亮妹子
3:快看看你的银行卡上有没有这两个字!官方声明来了!
你关注的才是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