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新闻沸沸扬扬的昆明女大学生醉酒落水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这期间韩国女星崔雪莉在公寓内上吊自杀,前不久一名16岁男孩跳楼自杀,一名13岁女孩补完课跳楼自杀等等········类似这类事件还很多,这些现象和问题真的是孩子抗挫力问题吗?仅仅这些就能扼杀一个健康鲜活的生命吗?哀哉、叹哉、怜哉!
昆明女大学生李心草溺亡后,母亲含泪回忆女儿小时候学习从不让她操心,中考考了全班第一········那么,李心草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难道只是为了寻开心,晚归去喝酒或者自我放松吗?相信没有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孩子愿意走上死亡这条绝境·······
我是馊掉的橙子汁和浓汤,我是爬满虫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个灯火琉璃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需要的北极星。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10月14日,韩国女星崔雪莉被其经纪人发现在自己的公寓内上吊自杀,出道十多年,她年幼就为观众所熟知,近两年,却因为“鳗鱼事件”“泳衣事件”,在ins和微博频频爬上热搜。她曾经被人指责放飞自我,自甘堕落,有时甚至带上了更加不堪的字眼。很多人都轻易的嘲笑过一个生命,直到她死亡的消息传出,人们才警醒,那或许是她对世界最后的坦白和求救·······
2017至2019年,她经历过什么·····,年仅25岁的崔雪莉,死因留下太多的疑问。很多人并非她的粉丝,但她的死却引发全网关注,一度导致热搜瘫痪。伴随着调查人员从崔雪莉的公寓内带走大量的证据,资料以及物品,崔雪莉的家中死亡调查也才正式宣布结束。有些人因为曾经参与过对她的网络暴力所惋惜,而更多的人,是无法相信,甚至是好奇,为什么一个花季的少女说走就走。
报道中,经纪人表示,平时抑郁症严重的崔雪莉,在10月13日最后通电话后,再也没有了联系。至此,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雪莉来说,比起活着,死亡或许是“更加轻松”的一件事情。2017年,崔雪莉与自己交往多年的男友崔子分手。她在ins上,晒出过一张断手断脚断头的娃娃,这张照片被大众解释为“蹭热度”“搞营销”“脑子不正常”。
2017年到2019年,崔雪莉彻底颠覆了自己树立多年的纯情少女的荧幕形象,在网络上相继放出各种大尺度的视频和照片。可以说,她一直在用“自我惩罚”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看到的世界,而对于自我从身体到精神的“低价值感”已经逐渐淹没了她。她曾经在网上放过一张“火烤鳗鱼”的照片,并配音“请救救我”。可是,遗憾的是,并没有人听懂她“求救”的声音。
曾经,无数的人呼吁“要多关注抑郁症患者”,可是,当“抑郁事件”真正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悲剧”出现的时候,才后知后觉。
“网络暴力”的背后,是对于他人“价值感”的轻视,而那些已经游走在“悬崖边缘”的人,就是被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并推下了悬崖。抑郁症的患者不需要“同情”,更不需要“鼓励”,他们需要的,是最微不足道的“关注”,以及“放过”。在无数人的思维定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的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他们似乎存着一种特定的模样和固定的表情;总是看上去既悲催又崩溃,他们一定要蓬头垢面,脆弱不堪,会在晚上狼狈大哭。可是事实上,他们正在承受着随时压垮自己的压力和煎熬。他们可以一直笑着,同时也在想着自杀。
一个网友回忆,当我告诉医生我想自杀时,他说,你看着不像要自杀啊。那一刻,我哑口无言,自杀感到很难堪,也很屈辱。他们在白天骗过身边的人,然后在夜里哭泣;他们内心无比期盼有人可以发现,主动来爱她,因为,“低价值感”已经让他们不敢向世界索取爱;他们一直用“自残”的方式,来“宽恕”自己的生而为人的“罪过”。一个没有抑郁症的人恐怕永远也不可能会理解一个抑郁症患者。
不久前,一个16岁的男孩跳楼自杀。事实上,是“他杀”,“凶手”一步步把他逼向死亡。第一次,事发前几天的开学典礼上,男孩被训导主任在一千多人面前扇了三个耳光。理由是:他微笑了。第二次,高中二年级晨会,男孩再次被训导主任当众批评,理由还是因为:他微笑了。第三次,晨会结束,男孩被训导主任叫办公室前罚站,罚站一上午后,男孩自杀。自杀前,妈妈接到了儿子告别电话:我希望你们能在生个二胎替我尽孝。父母拼命赶到学校,男孩已从教学楼跳下,再也没有醒来。父亲说,儿子的表情向来如此,并不是针对谁,也不是不遵守纪律。这样的“谋杀”从未停止。补课后跳楼自杀的13岁女孩在最后的信里写,“爸、妈,再见了。女儿不孝,要您白发人送黑发人了。”班主任有体罚学生行为,从不尊重学生“扯耳朵,打耳光,除了讲还是讲,卷子丢成家庭作业,做到12点·······”。有人会说,这些孩子太脆弱。对不起。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可以成为你剥夺一个孩子尊严,用精神暴力扼杀一个生命的理由。先不提现代教育应如何改革,部分教育者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做到。即:对一个孩子生而为人的尊重。
我们很多人没有那样严重的童年创伤,却照样背着“我不够好”的潜意识负重前行。当你没有达到大人的要求时,他们很可能否定你身为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你怎么这么没用”,由此背负自卑的阴影。中国孩子的自卑,源于没有尊严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只会生产更多的“心理患者”。所以,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对待孩子,一定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论一个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是否符合你的标准,你都可以让他展露真实的自己,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担心会被嘲笑,指责和抛弃。他会知道:不管我是什么样子,都会有人爱,他才不会穿上防御的盔甲,一生只为满足他人而活。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不幸福不成功的根源是缺乏尊重的成长环境。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8岁的男孩伊夏,验证了这个观点。他是所有“问题儿童”的代表。他总是漫无边际地神游,对所有人的话充耳不闻,无法控制地破坏集体纪律。所有人都暴怒;“不挥掌我们还能怎么样,为什么所有的祸都是他闯的,为什么!” 面对父母老师的严厉指责,他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只能通过画画化身幻想王国里无所不能的“伊夏船长” 来化解内心的痛苦。伊夏父母都是优秀的社会精英,他们认为读不好书是缺乏严厉管教所致。于是伊夏被送到了寄宿学校---一所“最难驯服的野马也会服帖”的学校。家庭联系被切断,伊夏在无依托。遗弃感让他的世界发生扭曲。到了陌生又严酷的环境,恐惧之下,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出现了隔绝、偏离和扭曲。他的幻想异化为无数令人恶心和恐惧的蜘蛛,侵袭他的现实世界。伊夏只有启动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己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切断跟幻想世界的联系。伊夏的精神已近崩溃。他再也不能画画了。
最后,他变成了忽而麻木冷漠、忽而愤怒过激的孩子,甚至再无法感受到家人的爱与关怀。
幸运的是,新来的美术老师拉姆对伊夏进行了家访。他发现伊夏并非顽劣,是和自己小时候一样有读写障碍。他觉察到伊夏的心理转态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他告诉伊夏:这不是你的错,“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是这个问题。”
他找到一种非传统的“放置型”沟通方式。单词默不出?没关系。不着急,慢慢想。数学题老出错?没关系,让老师帮你找找出错的规律。上课发呆?没关系,给你时间尽情想象。
他不强迫伊夏画画,却领着他在自然界中自由取材。心灵手巧的伊夏做出了能在池塘移动的螺旋桨小船,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开始重新喜欢上画画,他就像一个心理咨询师。为了让伊夏获得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他在家访时痛批伊夏的爸爸,让固执的父亲明白什么是读书障碍。为了让伊夏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努力说服校长,让自己可以在学校施展对伊夏的帮助方案。
美术大赛,伊夏的作品获了第一名。他的画中重新看到缤纷斑斓的色彩,他喜欢幻想的所有元素:天空、星辰、山川、树、水生物······当顶着帅帅的莫西干头的伊夏奔向拉姆,他的脸上泛着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信的光芒。为什么很多被定义为“不可救药”的孩子,短时间内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自信开朗的人?因为大部分能力上的缺陷,来源于人格上的空洞。

所谓的叛逆并不是“非理性”的,是他防御的面具,保护自己不被伤害。他内心本就有很多有天赋的人,最终因心理障碍坠落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只要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力都能自动得以实现。”
当教育者透过“世俗”的眼镜,用疏远,责罚,奖励,苦口婆心,把一个孩子拉回大多数人额首赞许的条条框框里。他们忘却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原本纯净、鲜活、有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该被功利化,工具化只会ABCD打勾的流水线机器。作为一个老师,他相信,这个孩子就算不是有些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也一定有他自己的价值。
心理健康在一个孩子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性,高于一切。“大量的统计数据及经验观察表明,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自杀不是一个病态现象,而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 北师大学教授石中英说,“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即:没有了生而为人的价值。太多人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一个孩子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性,高于一切。而一个懂得尊重的大人,他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知乎上,有人回忆起改变自己一生的语文老师。她在假期家访所有家庭困难的学生,自掏腰包解决学生的书本费。她花一节班会课给一个单亲同学过生日,并对所有同学说“我就是他妈妈,你们不要欺负他” 她的鼓励没考好的同学,告诉家长,“这次比较难,大家都没考好。” 她极度反感任何欺凌行为。在看见一个有钱孩子欺负同学时,她严厉的教育我们:“你们以后一定不要让你们拥有的金钱成为你嘲讽贫困者的资本和原因。”“要知道在孩童时期结下的友谊,一定是最干净的。”“我希望你们可以一直保持一个孩子的慈悲心,这才是最可贵的。”这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并非真理。虽然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让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很困难。但底线是:即使不理解,也绝不伤害。
当你口不择言地践踏一个孩子做人的自尊心时,无疑为他以后的悲催人生埋下了种子。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尊重,这个被集体遗忘的教育底线,需要每一个人铭记于心。如此,一个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人格完整,自我实现的人。

截止到目前为止,因为不够重视,以及“病耻感”,能够正视自己,进行专业咨询的抑郁症患者,就诊不足10%。其实,抑郁症是有明确诊断标准的一种情感精神障碍,因为成因复杂,病况并没有共同的“模样”,专业的咨询远比自我疏导更加重要。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需要深入到他们“笑容背后”,结合原生家庭和潜意识共同寻找“致病因素”,从“身体”和“心灵”重新架构“自我价值”。
从大量来访者的案例来看,抑郁症康复的难度,除了来访者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们“潜意识中”对于这个世界、自我、家庭以及经历的认识。当记忆中经历的“痛苦感知”被改写,“宽恕自己”也会变的相对容易。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是一个家庭的康复,更是一次自我的重生。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当一个人具备以下条件时,一定要引起注意:(1)心境抑郁;(2)丧失兴趣或愉悦感;(3)失眠或睡眠过多;(4)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5)疲劳或精力不足;(6)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地、不适当感到内疚;(7)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
衷心希望,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而所有的“正常人”,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要轻易地给人“贴标签”。有时候,压垮一个生命的,或许并非来自于世界的“恶意”,而是身边微不足道的“暴力”。
疗愈过程深度且漫长,需要专业的带领才可以抵达内心深处。

灵草心灵花园 陪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