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记录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记录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阅读量:3644354 2019-10-21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精选了2001—2019年,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王小峰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3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王朔、贾樟柯、老狼等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细数他们的成长历程,探寻舞台背后的故事,探讨大众文化热点议题。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王小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记录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第一版面世时,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曾经为一个时代奉献了很多精彩内容的人,已经走向终结。他们或是在悬崖边死死抠住石缝,不让自己掉下去;或是以一种尴尬的方式谢幕。这,仅仅只过了五年的时间。
——《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王小峰《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序言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但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中国过去的大众文化是在非商业环境下形成的,作者指出,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商品市场属性的缺失,使得我们一直没有真正地明白大众文化究竟是什么。“当消费关系形成,大众文化才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人精神世界的实质——这才是大众文化的核心所在。”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众文化是在进入市场经济,文化和大众、商业联系起来之后才出现的。而中国大众文化在一个没有商业基础的环境下突然出现,外来成熟的大众文化产品和商业模式一股脑地进来,使其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而今某些更是成为变现的工具,这种失去理性的文化制造也会使它们的受众“沦落成毫无审美情趣和判断标准的纯消费动物”。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的书稿大部分是访谈记录,也有作者采访过的文化焦点人物的文章。作者还深入分析了从2011年至2019年,近20年来流行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包括风靡一时而如今被人们遗忘的彩铃、网乐,也包括至今依然万众瞩目的春晚、选秀、音乐节,涵盖了音乐、电影、相声、文学等各个方面。持续20年的深度观察,为我们今天回顾流行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记录,也为我们反思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提供了新的视角。
王小峰写人物,并不是面面俱到,也很少猛料,但总会有一些被人们忽略的角度、问题。写邓丽君,作者从争议与启蒙、时代与情怀来评价她对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影响,从模仿者、朋友、亲人的角度还原一个单纯善良的、很中国化的女孩。作者采访马东,聊马季先生、中国相声的现状,探讨90年代后讽刺型相声的衰落、与社会现实越来越远,写成了《马季:最后一位相声大师》。王小峰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也不仅限于单个,而是常常把各方面事实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同时将其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文化脉络里去分析,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鲍勃·迪伦得诺贝尔奖了,“中国有嘻哈”火了,“乐队的夏天”热了……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摇滚精神?什么是乐队?……本书探寻文化繁荣背后的真实社会形态,作者用冷静、理性的视角,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文章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观点、思考方式,至今没有过时。
扫码关注我们吧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