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污水“赛跑”
如果在一碗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汁,那么这碗水会迅速变得浑浊,若想去除浑浊,重新变得清澈,则难度很大。同样,若是向一条河流中注入污水,污水不仅会迅速散开,还会顺流而下,快速蔓延,若想治污,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需要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还需要在时间上与之“赛跑”。
我市就曾上演了一场与污水的“赛跑”。
2016年年初,商丘市生活污水下泄造成包河夏邑泥店闸以下至永城马桥河段水质严重超标,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一度高达11mg/L以上,形势严峻。
包河永城段全长约30千米,河道宽度约90米,水面宽度约60米,蓄水量约为500万立方米,水质为劣五类水质。为改善包河水环境质量,防止出现跨境污染和由此可能给我省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与“污水”赛跑,拯救包河。

我市成立了由环保、水利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并在沿岸乡镇的大力配合下,通过紧急关闭下游闸口、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辅以科学有效的治理方式,使河水中氨氮很快恢复正常,有效化解了跨境水污染风险。
治污过程中,工作人员全部吃住在河岸边,时刻监测河水质量。经过52天的日夜奋战,水中氨氮、COD分别由起初超标1.5—6倍下降到省下达控制目标以下,分别达到2mg/L和25mg/L左右,排除了包河水环境安全隐患。此次治污行动也受到了省环保厅的肯定和称赞。
以水润城,城水共生。为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我市还着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提高了污水处理率;推进大青沟、雪枫河和永酂运河清淤工程,促进了水生态环境的改善;督促永城市第一至第五5个污水处理厂和河南龙宇煤化工区域污水处理厂除磷升级改造,确保实现污水全面达标排放;督促河南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完成了氟化物治理,确保了浍河黄口断面水质的全面达标。另外,还督促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加油站地下油罐双层罐改造,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亮剑黑粉尘
有煤矿的地方必有煤矸石。什么是煤矸石?就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含碳20%—30%,有些含腐殖酸。煤矸石若弃置不用,不仅占用大片土地,其中的硫化物逸出或浸出还会污染大气、农田和水体,甚至还能自燃引起火灾。
以前,永城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这自然催生出很多煤矸石厂。那么,永城有多少煤矸石厂呢?大大小小将近300家,仅永煤集团陈四楼煤矿进矿公路两侧就有188家。这些厂子条件简陋,无任何防尘措施,车辆经过时,大量的黑色粉尘四处飞扬,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早在七八年前,我市就曾以煤炭市场秩序整治的名义对煤矸石厂进行过规范治理,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6年7月初,我市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老大难——煤矸石厂治理,再次摆在了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的案头。怎么办?亮剑出击!
2016年7月25日,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主任崔晓东带领市环保局、公安局、督查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商局、城市管理局等相关单位200余名联合执法人员,组织协调5辆铲车、3辆挖掘机、10余辆市政工程自卸车、30余辆执法车辆,向陈四楼煤矿周边的188家煤矸石厂“宣战”。
但是,一些煤矸石厂老板为了个人利益,根本不听劝导,阻挠执法,严重影响了拆除整治进度。执法队员不辞辛苦,日夜驻扎在煤矸石厂周围。当时正值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最高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他们身上的制服被汗水湿透。一些工作人员因为在炎热天气中过度加班加点而中暑发烧,却因为职责所在,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对待污染行为,必须“零容忍”,遇到困难也得坚持下去。最终,执法队用了近10天的时间,将188家煤矸石厂全部拆除,煤矸石全部清除。
铁腕之治换来环保实效。目前,全市共取缔煤矸石加工厂288家,拆除砂石料厂98家、砖瓦窑厂66家,真正让蓝天白云成为永城的“常驻客”。

老魏再回家
改革开放以来,永城作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城市跨越发展提供了保障。
葛店煤矿于1958年建设、1975年投产,是永夏煤田永城境内最早的一座煤矿,是我市煤炭经济跃升的开端,被称为“豫东第一矿”。高庄镇葛店村村民老魏就是从这里走出的煤炭人,身披豫东煤炭开拓者的靓丽光环。
老魏全名魏长顺,在葛店煤矿做了近40年的煤车司机。葛店煤矿坐落在老魏的老家,村里很多人都进矿当了煤矿工人。彼时,魏长顺和其他煤矿工人一样,受益于煤炭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物质生活达到了令普通人羡慕的“富裕阶段”。
但由于多年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和运输,村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环境污染、地面沉陷、房子裂缝、生活缺水……彼时矿上的煤炭外运都从葛店村过,老魏习惯了村里机器轰鸣、煤屑飞扬、烟尘蒙蒙,后来房子危险了、生活不便了,村民们就都搬走了。老魏说,即使葛店煤矿封井多年,旧时地塌屋裂的情景犹在眼前。
煤炭开采引起地面沉陷,对土地、道路、植被等造成破坏和污染,永城不止葛店村一处。越来越多的采煤沉陷区给我市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压力,成为影响全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治理复垦沉陷区,切实解决采煤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迫在眉睫。
多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化解过剩煤炭产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采煤沉陷区治理复垦中因地制宜,成功探索了“耕地+养殖用地”“建设用地+养殖用地”“养殖用地+林地”的复垦模式,创新了原地复垦法、固体废物充填法、超前复垦法等,有效解决了大量的民生问题,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71岁的老魏没有闲下来,他在离家多年后重新回到了葛店村,在村里的采煤沉陷区里流转了十几亩复垦土地,养起了鱼、鸭,还种了一些蔬菜。“复垦后的土地又便宜又肥沃,能人们都抢着流转出效益嘞!”老魏笑言。

三代“愚公”志
条河镇郑楼村旁有座鱼山,昔日山势陡峭、磐石密布,今朝石山披绿、景色宜人。
从山上放眼望去,山坡上铺满了绿色,柏树、山楂树、紫藤树等将整座石山化为绿山。很难想象,眼前这汹涌的绿色下面,都是寸草难生的石头;也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怎样的荒凉和干旱。改变鱼山生态的,是一场持续近70年、三代“愚公”的绿色接力。
鱼山之美,离不了郑楼村垦山植绿的已故老人石景瑞子孙三代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景瑞和乡亲们便坚持在鱼山上垦山植绿。其子石良科说,当时条件极差,父亲等人每次上山都带足干粮,在坚硬的石山上掘石挖坑,一干就是一天,风吹雨淋、酷暑寒冬从未间断过。当时山上没有水、没有土,父亲和乡亲们就带上茶壶装水、背上篓子装土,靠着“愚公”精神一点一点地在寸草难生的石山上种出了鲜活的植被。
众人这样日日不辍地劳作,在石良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烙下了崇拜的印记。他在父亲植树的基础上,传承“愚公”精神继续垦山植树,并找来远房侄子郑义、郑新正一起植绿荒山。三代“愚公”用近70年时间,默默又执着地奉献自己的汗水和年华,共在鱼山上栽植各类树木700多亩。山绿了,他们也老了。
而这,只是我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着力植树造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按照“山、水、林、田、湖”协调共同持续发展理念定位,共完成城区铁路防护林带、过境高速公路和环城路防护林带、工业园区周边防护林带、沱河两侧防护林带等总面积682.6公顷,推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4%。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城区周边乡镇的园林绿化建设力度,沿国道、县道、乡道、村道等栽植30—50米宽的生态廊道300余公里,使城市绿化与乡村绿化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带、网、片、点”相结合的综合城市防护林体系。

如今行走永城,绿树环绕、苍树吐翠,皆是怡人的“生态绿”。这场永城人的绿色接力,还将继续走下去。

本期编辑:刘艳
声明:
如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今日永城(id:jryc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