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9点
【拾遗点】与你一起,漫步时光
文 | 坏坏小懒猫 |
所谓目击证人,就是能对案件提供客观证据的人。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讲出来。
我们总觉得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就是事实,但心理研究发现除了像《罗生门》那种故意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过失的目击证词外,真实的目击证词也是不靠谱的。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心理学家 伊丽莎白? 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 花了好几十年的时间来向我们证明证人记忆效应。终于,她的意见获得了美国司法部门的认可。
证人记忆效应简单的说就是,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在 “洗冤计划”(Innocence Project )的360多起案件中,高达70%以上冤案引用了目击者证词作为关键证据,后来使用 DNA 分析才还给这些被错误定罪的人清白。
据估计,美国每年150万的犯罪判决中有0.5%是错判;而在这7,500个错判案件中,又有将近4,500个是由证人的错误辨认所导致的。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沃·里斯特教授在柏林一所学校,讲授《远期遗忘》的一章时,突然一名高年级学生掏出手枪,而另一位同学试图阻止这一行为。枪支走火,但幸好没有人员受伤。几分钟后,教授告诉学生们需要提供他们整个目击过程的细节。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回忆中,有80%的内容的记忆是错误的。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认脸能力,他们记得的大多是一些普遍特征,而且人们的记忆还容易被植入和重构。
印度版悬疑电影《误杀瞒天记》中,主人公就是利用证人的记忆效应,重建了目击者的记忆,让旅店老板,餐厅老板,司机,电器商,打杂店员,让他们每一个人都确信自己看到他一家人的日子就是杀人案发生的10月2号和3号,为他提供了不在场的证据。

很多人以为电影是虚构的,这种情况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但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人的记忆是真的可以重建的。
2002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一起枪击案,有一位目击证人说看到一辆白色货车逃离现场。接着在警方后续的证人调查中,有越来越多的证人说看到白色车辆出现在现场。可是,在抓获疑犯之后,才发现他当初开的是一辆蓝色的车。
我们的大脑“痛恨空白”,它会自动填充信息,这些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它是我们通过推断猜测,根据自已的主观意识填充上的无意识信息,而且这一切过程都是悄然进行的,连当事人都觉察不到这一切的发生。这就是记忆重构。
大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记忆的重构。
所以我们在了解证人记忆效应之后,也要时刻警醒自已,问问自已的记忆到底有多可靠?
在就一件事寻求别人的证词时,也不可偏听偏信,应该多方面的考量,从多角度去了解。
例如,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就不能根据某一个人的言辞就轻易下结论。
有一句话很对:永远不要从别人的口中去了解一个人,也不要凭自已的感觉去判定一个人。
多角度,多方位的考量,可以帮助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更客观。
NED
以上为学习《证人的记忆效应》初次心得体会,不代表以后观点!如果你有自已的想法,欢迎留言分享交流。
-作者-
坏坏小懒猫,自媒体小编。以梦为马,随处可牺的心理学爱好者。微信公众号:心理笔记。
往期心理笔记精彩分享:
心理学增减效应 :“讨喜”的人一定会经常使用增减效应
《心理笔记文章合集》包含心理学专业知识、情感答疑、心理效应、热点解析
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晚安
w.a.n.a.n
直视人性弱点,回归人性美好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拾遗点】
带你解析人性的真相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历史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