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为人类创造出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大量人类不想做、不能做的工作,但万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本期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由影视编导系主任张成海教授写的文章:《“人工智能”不是万能》
“人工智能”不是万能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发明创造,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流行话语。
远的且不说,就是二十多年前手机在中国出现的当儿,就有“手持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便捷和说法,同时还给持有者带来几分身价感。
互联网的诞生,织下了天罗地网,网住了千家万户,筑成了四通八达、来往自如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超级链接呼风唤雨,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重要工具。人们还惊喜地发现,互联网不但可以获得海量信息和丰富知识,还可以在网上购物、淘宝,卖农副土特产品。一时间,“互联网成了百宝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于是,“互联网+”满天飞,“网上经济”无孔不入,互联网成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什么都冠上“互联网+”,把互联网当成“万能”的认识和作法,也产生一些误区和不良效果。于是,从上到下都认识到,光靠网上炒卖、转手倒卖,不产物质的买空卖空,画饼充饥,是富不起来的,一再强调要发展实体经济。
但不管怎么说,互联网手机等诞生的功劳,怎么评价都不为过。“购物点鼠标,付款刷手机,扫码骑单车,旅游坐高铁”,这是人们最简洁的评价和真实的写照。
到了2017年,“人工智能”一词,又粉墨登场,又成了当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两年后的今天,许多人又言必称“人工智能”,好像“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给人们带来了兴奋感、新奇感,也带来了神秘感、恐惧感、依赖感、取代感。
“人工智能”的问世,同大数据、物联网的诞生一样,极大地改变社会节奏和人们的生活品质,的确是一件大事,值得兴奋和庆贺。你看大数据一出马,不仅结束了过去人工统计加估计的、不准确的“神仙”数字,而且大大提高了速度。国庆小长假结束的当晚,大数据就向我们准确报告出全国出行的总人数。物联网的运行,犹如让人们长了一双物件跟踪的千里眼。智能机器的出现,已经替人们承担了不少人工劳动。人工智能的拓展,还能部分替代人的思维和学习。如此美妙的东西,为何不值得兴奋!
当然,也有另类的超前兴奋。他们兴奋可以“借壳上市”,把智能宣传得神乎其神,什么都打上“智能”、“智慧”标签。什么“智慧医院”、“智慧保姆”,“智能厕所”,智能智慧满天飞,遍搭顺风车。笔者有些孤陋寡闻,还没见过“智能厕所”是个什么样,是不是要颠覆上厕所的传统方法?更有一些人,不遗余力宣传美女机器人,什么零件都不缺,什么功能都会,简直是光棍的福音,既可告别单身之苦,还不会引起情感纠葛。但还是有点遗憾,不敢说美女机器人可以生孩子。如果美女机器人也能生孩子,人世间不再需要伟大女性,也未必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假如那样,不仅会违背伦理,给扣上“反人类”大帽也不为过。
“人工智能”,某种程度可以同人的思维、智慧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个体“自然人”,是可能的。但如果把人工智能,渲染到无所不能,甚至会取代人的岗位和工作,让许多人失业、丢“饭碗”,就是杞人忧天了。其实,代替人工的各种智能机器、机器人,已经存在了多少年,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原来的“饭碗”,但“智能”会让我们柳暗花明、又见新村。应该说,人工智能神奇而不神秘,可及也可亲。
对人工智能,也不乏期待者、依赖者。觉得工作有人工智能做,问题有人工智能想,据说人工智能还能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落得清闲、省得劳神费力瞎操心,等等。这些,不能不说这是对“人工智能”的一种误读误解。什么都依赖“智能”,论文克隆、报告总结网上抄,日久引起脑退化,到头来一无所能。须知,创意创新,机器电脑敌不过人的大脑。只有勤学苦练、多思多积累,日学日新,人脑才不容易出“机器”故障。
要全面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首先必须对它的界定现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目前对“人工智能”的界定是,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还指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法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从这个界定中,我们清楚地看出五层含义:第一,这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第二,这门科学是用于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第三,研究的范围是在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这个技术首当其冲的计算机技术;第四,人工智能目前只适应于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系统,而不是包罗万象。第五,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它可能超越人的智能。
很显然,这门新科学技术是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一般地说很难追逐和达到人的本身职能。当然,经过模拟、延伸和扩展的个体自然人的智能,集成起来的“人工智能”,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比如,超级计算机,每秒钟以多少亿次的速度运算,哪一个自然人能同云计算争高低。但是,我们可不能忘记,再超高的计算机,也是人脑研究和制造出来的。何况,它还要受制于人,需要人的运用、操作。因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者。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计算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人是世界的主宰者,而人工智能是一种新兴科技助推器,应该很好地重视它、发现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我国的人工智能还很不成熟,即使成熟了,还需要推泼助澜。即使成熟的人工智能,也决不是万能。
须知,人工智能是人的创造,是人的智能的延伸和扩展,本质上不可能超越人。超越了,人机位置颠倒了,人类会停止不前,社会必然乱套。
—— 张成海
2019.10月于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