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zmjinrong_com
版权:来源 米宅海外 ID:mizhaihaiwai 作者 养风人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这个国家一样,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敢于以切腹自杀的勇气壮士断腕,几十年如一日承受世人责难,以变态般的隐忍含愤自强,从明治维新到90年代地产泡沫,他们一次次改革自强,在极低的国土面积,人口稠密度最高的条件下,暗地里不停努力,三十年回首,嚯~~~他们已赢得了赌局,站在远处冷眼旁观!
诺贝尔奖是全人类智慧群族的盛典,也是国家和民族引以为傲的高光时刻。
今年的诺贝尔奖,就让大家集体高潮了,尤其是日本这匹黑马。
19年出了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年一个的节奏,终于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日本身上。
成果有多羡煞旁人,事实就有多令人绝望。
虽然日本高效又稳定的输送着诺贝尔奖,但荣耀背后,是窟窿!是隐患!
1在谈论日本倒退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说什么都离不开经济,就像说到日本经济,就离不开那二十年。
人们总拿日本1991-2010的泡沫破裂来佐证日本的衰退与没落。
但GDP的停滞,不妨碍日本依然是一个藏富于民的社会。
日本的“耻文化”导致本国人也跟着附和倒退言论,但是事实上,他们可过得好着呢。

1日本的假“倒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一边乐此不疲的唱衰日本,一边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为未来投资”,成为强国。
虽然日本电子企业在大众市场衰退,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却在提升。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这种优势也会转化为大众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因为日本一直坚信,技术和人才就是最好的通行证,经济实力的比拼,最终还要落到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上。

除此之外,在所谓“倒退的二十年”期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超越美国,大幅提高,日本家庭不包括房产在内的金融资产积累,也出现显著增长。
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就是收入增长的永动机。
日本愈发强大的经济,让他们也有了夺取世界最佳科学奖项的野心。
2诺贝尔野心计划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计划,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
我们这些外国人还没来得及吐槽,这项计划就被当年刚拿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毫不客气的评价为“傻帽”。
毕竟之前的100年只出了9位日本诺奖得主,日本政府怎么有自信放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
其实,早在1995年,日本国会就一致通过《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日本将以“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
看似狂妄的计划,实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诺贝尔计划,是日本突破和转型为强国的体现,雄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强大的技术辅助条件等,使计划安全具有可行性。

2018年的诺贝尔颁奖仪式
果不其然,计划执行了19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9位。
照这个速度下去,诺贝尔计划不仅能够顺利完成,从某种层面来说,可能还有点保守。
2日本是如何站上科技与智慧的巅峰?
早在2015年,日本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中入榜最多的国家。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苹果,高通等等,都要采用日本的高精度设备,配件,解决方案。
就连iphone里1000多项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来自日本。
日本在科技和人才领域越来越强,惊讶吗?
1没有经济,何以科研
你很难看到一个穷国长出显眼的科技树。
正因日本战后经济年均10%的高速发展,才给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1960年,日本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的同时,提出要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
充沛的资金吸引了优秀人才,也带来了先进的实验仪器与富足的科研经费。

1960年代的日本商铺
到了70年代,出口经济蒸蒸日上的日本,逐渐打响了Made in Japan的旗号。
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日货为本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1975年,日本的研发经费超过英法,2005年到2015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
2教育改革,带日本飞
日本的科技和人才齐飞,教育改革功不可没。
1963年的“关于改善大学教育”的咨询报告,对后来的日本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京大学
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总数增加了75%。
学校增多了,大学生自然也多了,70年代的大学生比前十年多出了2.4倍,大学俨然一副“全民教育”的样子。
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大学,自然也就有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科研成果的最佳证明是什么?自然是论文数量。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1982年日本在五个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为12534篇,仅次于发表数量为33744篇的美国,位列世界第二。

京都大学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后,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大,这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大学扩大教育规模、调整学科结构与青年学生的增多等因素综合起来,为日本诺奖的产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3居安思危,隐蔽锋芒
不过,日本在科学界的成果如此亮眼,但本国人的声音却是在质疑和谴责。
他们提到了眼下学界人才寥寥、青年人不愿投身科研的现状,推断接下来日本会进入“诺奖荒”。
都没来得及庆祝,就想到了可持续性,可以说是非常懂得反思的一个民族了。

日本诺奖获得者更多属于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的“匠人”。
他们埋头于一事,几十年如一日,忍耐这种高度重复的工作。
就像缠绕在日本人身上“菊与刀”的两种矛盾的性格:好战而祥和,傲慢而尚礼,呆板又善变。
谁拥有最先进的科技,谁就握着最锋利的“刀”。
诺贝尔奖,正是这刀锋上闪着光芒的刃。
在中国对科研投入逐年增长的今天,如果能再增加一份耐心,离诺奖“井喷”的那天也就不远了。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读好书,好读书!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密融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