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高可为:跟《孙子兵法》学造势

高可为:跟《孙子兵法》学造势

阅读量:3755881 2019-10-24



导读:打仗的,都关心胜负。那么,胜负由什么决定?仗如何打,才能取胜?读完《孙子兵法》,就可以知道,能打胜仗,不但不神奇,而且一点都不神奇。他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做事要求之于势,而不能苛责于人。
跟《孙子》学造势
文/高可为
一、成败皆取决于势
《孙子兵法》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关系到的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国家的大事,没有不重视的。因而,战争最能考验人的智慧,兵法则是人类竞争智慧的集中体现。这也是人类其他活动,广泛借鉴兵法的主要原因。
谈到战争,一个最自然的想法就是:要打,并且要打败他(敌人)!不打,怎么能叫打仗呢?!不战,能叫战争吗?!能战而胜之,这固然不错。但这还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用《孙子兵法》上的话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打仗和打架非常相似。打架时,经常会说一句话:你服不服?只要不服,这个架就得继续打下去。最理想的局面是,不打,他就服了。屈,就是服的意思。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还没打呢,敌人就屈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这个意思。
克劳塞维茨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国与国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外交谈判解决不了,双方诉诸于武力,这就是战争。军事从属于政治和外交,服务于政治和外交。战争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
乔治·克里孟梭,是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总理。他非常强悍,人称“老虎总理”。他有个观点:“战争太重要了,不可以把它交给将军们!”要不要打?什么时候打?打到什么程度?这显然是政治家考虑的事情,不是将军们能决定的。
打仗和打架的道理是一样的。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让对手服气,才是目的。打,就得打服他。他不服,打了也白打。他不服,跟你硬碰硬,后果也会很严重。最好是没打他,他就服!只有他服了,才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反过来说,百战百胜,为什么不是上策呢?
这要从结果来看。战争固然取得了胜利,但结果怎么样呢?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民困兵疲,后患无穷。这难道是当初发动战争的目的吗?!这样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吴子·图国》:“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打仗的国家,如果连打五场胜仗,就会大祸临头。如果连打四场胜仗,就会吃不消。如果连胜三次,可以称霸诸侯。连胜两次,能够建立王国。只有一战定天下者,才可以为帝。
兵者,“不祥之器”,绝不能轻启战端。如果非得打仗不可,最好是只打一仗。虽然打了很多胜仗,但还能君临天下的,非常稀少。而从此灭亡了的例子,则不可胜数。一句话,战争是非常危险的,即便是你打了胜仗。
那么,又该如何让敌人屈服呢?
有很多手段。《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策是伐谋,也就是挫败敌人的阴谋。其次是伐交。这里的“交”,有人理解为外交,有人理解为交合、战阵。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理解。伐交,就是摆阵势,“秀肌肉”,搞战争边缘行为,以图震慑对方。再次是伐兵。伐兵,就是在郊野作战,攻击敌人的军队。攻城则是万不得已,属于下下策。
但归根结蒂要靠“势”。
英国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真正的目的与其说是寻求战斗,不如说是寻求一种有利的战略形势。这种战略形势是如此有利,以至于即便它本身不能收到决定性的效果,那么在这个形势的基础上再打一仗,就肯定可以收到这种决定性的效果。”
他这话什么意思呢?打仗的目的,最好是不打。实在不行,打一仗就解决问题。最怕的是,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整个战争的目的,就是塑造不打而胜的形势或态势。
孙子有一个和他基本一致的说法。《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有学者指出,这里的“择”,不应理解为选择的“择”,而应当理解为释或舍弃。同样的用法,如李斯《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才能成其深。
孙子这话的意思是,会打仗的人,都是在“势”上下功夫,而不会苛责下属。
二、势是不可阻挡的力量
势,是什么东西呢?
从文字学的角度说,“势”是一个会意字。上半边的“执”字,表示手持、掌握。下半边的“力”字,表示力量。概而言之,执力为势,谁有力量,谁就有势。
《史记·韩长孺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即使是强弓射出的利箭,在它射程的末端,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即使是狂暴的烈风,在它力量将尽时,连大雁的羽毛都吹不动。并不是它们一开始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
力量加到谁那里,谁就有势。力量减弱,势就会随之变化。有力者有势,有势者有力。势,是力量的学问。战争是力量的较量,也是势的较量。
孙子所说的“势”,和“形”关系密切。简言之,“势”建立在“形”的基础上。
什么是“形”呢?
顾名思义,可见者,谓之形。事物有不同的视觉属性,有的东西有形有象,有的东西无形无象。有形有象的东西,就是所谓器。无形无相的东西,就是所谓道。《周易·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有些东西无形有象,或有形无相。前者如相片,后者如三角形。因此,形有形状、可见之形等意。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形”主要指有形的军事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从纯战术角度讲,出其不意,稳操胜算,无疑是成功的。但这并不能改变它失败的命运。为什么?双方实力相差太悬殊了!
山本五十六是二战时的风云人物,他曾在美国留学。得知日本与美国开战的消息后,他说日本必输无疑。别人问及原因,他说:“偷袭珍珠港也好,别的局部胜利也好,无非是让日本多支撑一段时间。你不用怀疑,只要你坐一趟火车,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就会同意我的看法。”
《孙子兵法·形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多大的地盘,决定多少可耕土地。多少可耕土地,决定产出多少粮食。多少粮食,决定养活多少人口。多少人口,决定招募多少士兵。幅员,土地,物产,人口,士兵,构成战争的物质基础,并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
形,是指军事实力。势,则是指军事实力的运用,和由此形成的战争态势。布形是造势的基础。但是,军事实力并不等于战争态势。也就是说,孙子所说的“势”,和“形”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
势有三个重要特性,即不可抗拒,形成缓慢,难以持久。
《孙子兵法·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流水湍急,以至于能裹起大块的石头,靠的是势。鸷鸟迅飞,以至于能击杀小点的鸟兽,靠的是节。势有什么特点?势,就如同慢慢张弓,蓄而待发。节有什么特点?节,就如同扣动扳机,一击而中。
所以,会打仗的人,既会塑造一种有利的势,又会把握短暂的进攻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势险、节短。险,本义是陡坡、险峻,这里指绝对的力量对比。节,这里指出击的时机。
会打仗的人,都会造势。要造就怎样一种势?一种绝对的优势,不可抗拒的优势。
《孙子兵法·形篇》:“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会打仗的人,都会创造一种有利的态势。这种态势,如同决开阻塞于千仞山涧中的积水,又如同从千仞高山的山顶,往下推一块滚圆的石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明朝大儒吕坤在《呻吟语》中这样论“势”:“势之所在,天地圣人不能违也。势来时即摧之,未必遽坏;势去时即挽之,未必能回。然而圣人每与势忤,而不肯甘心从之者,人事宜然也。”
势存在的时候,天地和圣人也不能违背。势来的时候,即使想摧毁,也不能马上摧毁它。势去的时候,即使想挽回,也未必能挽回它。一些强者每每逆势作为,即使失败了也心有不甘,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谋事在人。
什么是势?势,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因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所以聪明人讲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这种态势的塑造,要慢慢完成,悄悄完成。并且,它发挥作用的时间非常短暂,很难长久维持。
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战略。为什么要先北后南?新疆地形北广、南狭,“北可制南,南不可制北”。为什么要缓进急战?新疆地处边陲,“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又难于筹粮”。打仗就是打后勤。收复新疆的后勤工作,只能逐步到位,且开支巨大。总起来,就是做足充分准备,然后速战速决。
《六韬·武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必先收翅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先匍匐前进。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示人以拙。为什么要这样?蓄积势能,伺机爆发。
三、出奇制胜造大势
怎样塑造这样一种必胜之势呢?
从《孙子兵法》一书可以看出,有三条措施非常关键。
1、善用奇正,打破均势
什么是奇正呢?
奇正和中国古代打仗的阵法有关。
在中国古代,为了发挥军队整体战力,用兵打仗讲求阵法。比如诸葛亮的八卦阵,就是一种著名的阵法。阵法当中,一部分兵力属于正兵,一部分兵力属于奇兵。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阵数有九,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准焉。”什么意思呢?一个阵分为九个部分,中间部分为零,是大将的指挥位置,东西南北四个方面那八部分,都是为了与来自不同方向之敌作战的。
把全部兵力,按方阵排列,平均用到八个不同的方向。这就是所谓正兵。其余部分,不够整行整列的,由主帅掌握,称之为奇兵。正兵,就是主体部队或正规部队。奇兵,就是机动部队或预备部队。
奇是什么意思?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奇,馀零也。”奇,就是多余的零头。为什么多余的零头,表示奇的意思呢?《说文解字·雨部》:“零,餘雨也。”零,就是阵雨过后的小雨。小雨点点滴滴的下,引申开来,便有了孤立、分散的意思。因此,奇表示单数、奇数,就不难理解。
概括起来说,奇是表示数量性质的一个概念。它既表示单数,又表示余数,也表示追加之数。单数,就是与双数或偶数相对的数。余数,就是与整数相对的数。追加之数,则是与既有之数相对的数。
《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jī鸡)胜。”用正兵正面迎敌,用奇兵保障胜利,是战争的一般打法。正是多数,用以接敌,制造对立和相持。奇是少数,用以决胜,打破僵局和困境。这是奇正的基本区别。
出奇(qí棋)制胜,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通常把它理解为,采用敌人料想不到的招数,取得胜利。问题是,敌人也可以这样想,这样做。因而,这并没有多少的操作意义。对照前面奇正的基本含义,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么理解并不正确,至少不完全正确。
为什么要靠奇兵克敌制胜呢?
战场形势最大的特点,就是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谁能随机应变,控制变化的趋势,谁就有获胜的把握。敌人又不是猪,可以任由我们宰杀。只有留出一定的机动部队、预备部队,才能预防意外,打破平衡,控制局势。
富有作战经验的将军都知道,打仗时最怕手里没有预备队。因为手里没兵,你就无法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据说拿破仑作战时,无论多么危急,手里始终握有一支精锐的预备队,从不战至一兵一卒。退一万步讲,即使打败了逃跑撤退时,总还有预备队在为你保驾呢。
2、避实击虚,扩大优势
《孙子兵法·势篇》:“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兵力所到,如同磨刀石砸在臭鸡蛋上,是虚实运用得好。
奇正运用好了,可以制造力量对比,塑造有利于我方的战争态势。虚实运用好了,则可以扩大这种力量对比,进一步强化这种必胜的态势。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实,就是兵力集中,优势凸显。虚,就是兵力分散,弱点暴露。当然,虚实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专而敌分,我强而敌若,都叫我实而敌虚。避实击虚,既是优势的塑造,也是优势的运用。
如何做到我实而敌虚?关键是要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如何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关键是要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有意识地把弯路当直路,把坏事当好事,不能上了敌人的钓钩,中了敌人的圈套。
3、顺势而为,借用外势
势,是一种力。这种力,可以蓄积,也可以借用。包括借用自然之势,社会之势。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更清楚。聪明人都懂得借助外力。
风大的时候,有风势。水多的时候,有水势。火烧起来,有火势。同样,人多的时候,有气势。社会的发展,有趋势。这些势能,都可以借用。《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篇名叫“火攻”。《火攻篇》不光讲火攻,也讲水攻,专讲借助自然之势。毫无疑问,这也是造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计篇》:“势者,因利而制权也。”造势,必须随机应变,怎么有利怎么来。不能一厢情愿,也没有一定之规。
PS:战争是运用力量的学问
两千多年来,《孙子兵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光是在军事领域,还包括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当然也包括企业管理。为什么《孙子兵法》可以运用到管理领域?因为二者确实有共通之处。战争比拼的是战斗力,企业比拼的是生产力,二者都是关于力量的学问,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你姓不姓高不重要,你长得高不高也不重要,你站得高不高才重要!想与高手论道,可加作者微信shangdaoba01,或邀你入“鲁中论道企业家群”!
2018-12-09
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须经授权。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