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第三十九期 | 对话刘承宜:人工智能,赢在未来

第三十九期 | 对话刘承宜:人工智能,赢在未来

阅读量:3774647 2019-10-25


嘉宾简介

       刘承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点博士生指导教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运动人体科学珠江学者岗位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光生物调节作用,所发表的工作中,SCI收录73篇,SCI网站记录的138次引用中他引84次。中国激光杂志2011年统计的论文下载排名中,刘承宜教授的激光医学论文 排名进入前十名。作为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和第三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并当选为美国激光医学会资深会员(Fellow)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疗与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并被聘为SCI杂志Photomedicine and Laser Surgery杂志编委。担任加拿大Medic Light Research有限公司、桂林康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天津华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美益康科 技有限公司等弱激光治疗器械科学顾问。应邀参加过7次香山会议,即65次会议关于经络的研究、99次会议关于激光聚变、152次会议关于生物医学光子学、217次关于生物分子光子学、221次关于医学物理发展、264次关于再生医学和284次关于医学代谢组学。
01前言
近期,学校开展了《百位生物名师教我学》的活动,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向在广东乃至全国地区的生物名师或教授,请教一些生物方面的困惑或是感兴趣的问题。
我们借着这次机会,有幸以电话访谈的形式采访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刘承宜教授。
02访谈环节
1问:请问您认为现在尖端生物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您现在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生物研究呢?
答:现在尖端生物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我现在主要是通过寻找生物学中的守恒量预防疾病的发生。
2问:您认为人工智能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有没有可能编写出接近人类小脑思维的代码,或是说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存在自己的思维?
答:思维可以分为发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拥有了发展性思维,如AlphaGo,但创新性思维很难实现。
3问:您认为人工智能与尖端生物是一个怎样的关系,竞争还是促进或是别的关系?
答:人工智能可以帮人类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工作,但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类思考。
4问:您觉得在未来会不会出现将储存有算法的芯片植入人脑的现象,使人在计算等方面有超常的能力,同时又具备小脑的思维活动?
答:从生物学上来讲,这种技术已经可以使用了,但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可以直接用机器人来代替完成。
5问:听说您对于生物方面的数据分析有一些见解,请问您能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吗,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呢?
答:生物实验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必须经过恰当的数据处理才能揭示生物规律,生物规律的标准是可以在下一次实验中得到证实,这种现象称为可重复性。遗憾的是,目前的标准数据处理软件使用的几乎都是不恰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导致大量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回归到生物规律认识的心理过程。一次的实验结果会停留在大脑皮层,大量重复的实验结果可以通过形成感觉进入小脑,我们课题组基于小脑的认知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这个案例说明,实验人员应该对生物实验具有真正的兴趣,可以重复多次直至形成感觉。从事生物学研究也需要数学基础,学生培养的方法是多做数学练习,多参加生物学实验。
6问:我现在对于生物这方面的发展方向颇有兴趣,并且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是生物与现代科技的一次联结,是通过算法去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我想知道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答:基于图形的疾病诊断,象棋、围棋和扑克游戏等容易形成算法的活动几乎都已经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取代,人工智能的算法代表了大脑皮层的逻辑,人类就业有前景的职业有科学研究、中医临床和艺术活动等。
7问:我现在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对于将来的大学专业选择以及就业方向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关于生物这一方面的就业前景请问您有什么看法吗?
答: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愿意不断为之努力的事情,只能发现,无法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拓宽自己的活动范围,着力发现感兴趣的事情,兴趣就是小脑的感觉。只要做感兴趣的事情,就业的前景都会非常好。
采访感想
以兴趣为靶,置努力为箭       很感谢学校,让我们有机会去采访刘教授,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刘教授如一位邻家大哥哥,耐心细致地回复了我们,采访轻松欢快的结束了,我们对生物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见解。
       本着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敬畏,首当其冲的便是询问尖端生物的发展方向,在我对于生物的了解里,基因编辑或是克隆技术也许就是生物发展的顶端,毕竟这些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但是最出乎人意料的是,教授言简意赅的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人工智能。这个回答着实让我们有些意外,难道人工智能与生物也有挂钩?不过经过刘教授的讲解,我也渐渐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其实就是模拟了人大脑皮层的发展性思维,但是模仿不了创造性思维,现在的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等都是针对生物的,而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是位于生物发展的前端的。
       在访谈的过程中刘教授多次提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被提起多次,我一直以为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全面超过人类了,就业也许会成为以后最大的困难,但刘教授用他的研究经历告诉我,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是创造性的思维,Alpha Go也不会一直赢下去。培养兴趣,不断“升级”它们会是我们日后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我们就业的方向。
      在我们的对话中,刘教授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如今生物研究领域标准数据处理软件存在不足的方面,很多时候实验结果无法重复,缺少可重复性。在他的研究里,解决这种情况的办法是回归到生物认识规律的心理过程,我们作为学生需要培养的是对于生物实验的兴趣,愿意做实验,愿意处理和分析数据。同时他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好数学能力,因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了我们最大的助推器,我们应该精通多学科。教授的一席话让我联想到我们学习中每个学科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似乎每一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如今这个时代变得愈加重要,培养好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不让自己任何一个学科落后,成为一个多方面的人才,这点不管是对于生物研究或是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将会有极大的助力。从教授的言语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于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对生物知识的深刻理解,甚至有对物理学科的涉猎,对于心理学的见解……也许正是因为他有如此的能力,才能获得如今的成就吧!
       在我的第一印象里,可以将人工智能提出来,刘教授一定是一个很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正如刘教授所说,只有培养自己的兴趣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将来的就业方向也正好需要我们的能力,将兴趣与就业方向结合,立足于脚下的学习,努力奋斗,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把自己培养打造成人才。
       以兴趣为靶,置努力为箭,对自己高呼加油!

作者:广东广雅中学高二2班  周逸川  刘天宇
指导教师:苏科庚  李霞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