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1日,73岁的白崇禧在台北去世。死时全身发绿,口吐白沫,床单上有被撕破的痕迹。经法医鉴定,白崇禧死于冠状动脉梗塞。
第二天,台湾《中央日报》发表通讯,向全台湾民众告知了白崇禧的死讯,以及死亡原因。但此篇通讯,却引发了民众对白崇禧死因的质疑,各种猜测扑面而来。
有人甚至提出,白崇禧是被蒋中正授意毒杀的。
![]()
(白崇禧旧照)
那么,白崇禧真实的死因,究竟是怎样的呢?
1893年,白崇禧出生于广西桂林的一个回族家庭。23岁时,白崇禧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白崇禧从一个小连长起步,通过和李宗仁合作,打败了盘踞广西的旧桂系军阀,成为了新桂系核心成员,和同学兼老乡的李宗仁合称“李白”。
两人惺惺相惜,合作无间。李宗仁以勇猛著称,而白崇禧则以善谋闻名,被人冠以“小诸葛”的称号。
1926年,白崇禧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在北伐战争中击败孙传芳所部,立下大功。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大败。蒋中正把“李白”二人定为“叛将”,白崇禧和李宗仁被迫出逃越南。几个月后,白崇禧潜回广西,召集旧部,继续与蒋中正对峙。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桂系再一次败在蒋中正的手上,“李白”二人不得不退回广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白”才再度和蒋中正合作,共同擎起抗日大旗。在台儿庄战役中,两人率领桂系军队,会同国民党其他部队血战日军,重创日军的两个精锐师团,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抗战胜利后,白崇禧被蒋中正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长。淮海战役之前,白崇禧被免去了国防部长一职,改任“剿总司令”。在淮海战役打响后,白崇禧为保存实力,不听蒋中正调遣,拒绝出兵救援。造成蒋中正的嫡系部队在此役中,几乎被我军全歼。
![]()
(李宗仁旧照)
白崇禧和李宗仁曾三次逼迫蒋中正“下野”。
第一次发生在1927年,蒋中正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的汪兆铭分庭抗礼。蒋中正希望得到桂系的支持,不想“李白”两人却借此逼宫,主张他“下野”。蒋中正在无奈之下,只好发表声明,通电“下野”。
第二次发生在中原大战后,蒋中正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招致一片反对。李宗仁和白崇禧再次联合孙科等人,要求蒋中正“下野”。蒋中正第二次被迫“下野”。
第三次发生在1948年,国军败局已定,白崇禧连发“亥敬”“亥全”两电,要求蒋中正停战议和,通电“下野”。蒋中正不得不第三次“下野”。其后,李宗仁任代理“总统”。
1949年12月,白崇禧的数十万大军被我军击溃,白崇禧登上了飞往台湾的飞机。李宗仁则以就医为名,飞往美国。
去台湾后,白崇禧将要面对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处境呢?
1952年10月,蒋中正委任白崇禧为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和回教协会理事长等闲职,彻底地把他踢出了国民党核心权力部门。同时,保密局在白崇禧的住所对面,设立了秘密监视站,监视白崇禧的一举一动。而他在保密局的监视名单里,则被叫做“老妹子”。
从此,无论白崇禧是出门打猎访友,还是旅行开会,抑或逛街吃饭,他的身后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保密局的人。
有一回,白崇禧在饭馆吃完饭结账时,顺便把另一桌人的饭钱给一并结了,还开玩笑地说:“兄弟们慢慢吃啊,跟踪人是很辛苦的。”搞得保密局的特务无地自容。
![]()
(白先勇旧照)
还有一次,白崇禧一家去戏院看戏,保密局派出3人一路尾随。但寒冷的天气让3人在车里瑟瑟发抖,不停地抱怨。突然,白崇禧的儿子敲开了他们的车窗,送给了他们3张戏票。就这样,3位特务和白崇禧一家竟然坐在了一起,看完了这出精彩的戏。
之所以蒋中正没有对白崇禧立即下手,是因为想利用他来牵制李宗仁。但是,1965年,李宗仁从美国回到了大陆,白崇禧在蒋中正的眼里,似乎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此后,白崇禧连续遭遇两次意外。他乘坐轨道台车时,车辆意外地脱轨了;他上山打猎时,乘坐的火车竟然碰车了。好在白崇禧的随从舍命相救,他才大难不死。
那么,白崇禧最终蹊跷的死亡,是否就是蒋中正所为呢?
应该说可能性很小。
其一,纵使白崇禧有“小诸葛”的称号,但他已经远离国民党政坛,且已是垂暮之人了,翻不起什么大浪,对蒋中正也构不成威胁了。蒋中正犯不着为了这个可有可无之人,妄开杀戒。
其二,关于白崇禧遭遇的两次惊险事故,后来经证实,确实属于偶发的意外事故,只不过被民众和媒体过度解读了。
其三,白崇禧去世后,蒋中正父子曾亲临现场吊唁,蒋中正还为白崇禧颁发了“旌忠状”。
其四,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证实,白家有心脏病的家族遗传病,白崇禧确实是死于冠状动脉梗塞。
总之,白崇禧晚年虽然一直受到监视,但应该还没有生命危险。
(参考资料:《“小诸葛”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