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台湾“硅谷”——新竹科技工业园的6大成功经验

台湾“硅谷”——新竹科技工业园的6大成功经验

阅读量:3784580 2019-10-25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于1980年12月成立,规划面积 21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开发6.32平方公里,由新竹园区(653公顷)、竹南园区(123公顷)、龙潭园区(107公顷)、新竹生医园区(38公顷)、宜兰园区(71公顷),及铜锣园区(350公顷)6个园区构成。
经过近40年的建设,新竹科学工业园已经成为台湾高技术产业和智囊团最集中的地区,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值均占全岛 50% 以上,IC 产业在台湾地区处于垄断地位,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涵盖 IC 设计、IC 制造、IC 材料、IC 封装调试和制造设备等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台积电、联华电子、Acer电脑等一批电子行业巨头均坐落于此....
正文如下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粮食危机与石油危机,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巨变,一些工业国家纷纷出现经济衰退或停滞现象。彼时,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台湾,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亟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稳定岛内经济、促进发展。
在此国际经济变化背景下,台湾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遵循“二高二低二大”原则,从技术密集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低、关联度大、市场潜力大为特征的产业中,筛选出机械工业和资讯产业为“策略工业”;并围绕“策略工业”发展,选择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产业升级,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应运而生。
如今,高速发展的新竹园区带动了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促使台湾从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型成为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制造中心。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离不开其6大科学合理的方向与规划,它们为园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1
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
在建园之初,台湾地区政府就对园区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
比如1994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制定了《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用 10 年时间,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 
新竹产业定位具有战略眼光,培育了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并构建了产业群集和网络型的产业体系。新竹园区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周边、通信、光电、精密仪器、生物技术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集成电路是园区第一大产业。
02
立足本土、内资为主的发展战略
新竹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除了拥有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外,依靠自身力量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企业大多数是台湾本地的资本,台湾地区的十大企业中,有 7 家是从新竹“脱胎长大”的当地企业;整个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产值占到了台湾生产总值的 10%;新竹科学工业园现有的 300 余家公司,几乎没有一家外资企业。新竹利用本地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盲目依赖外资的风险。 
03
选址充分考虑地缘、人缘优势
园区和周边区域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智力资源丰富。选址时靠近大学和科研机构,新竹科学园附近有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附近。
04
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是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如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
二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新竹园区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 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 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三是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了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新竹先后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科学管理学会等团体组织,通过这些组织的整合,最大程度满足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除此之外,园区内许多企业都留有 15%-20%的股份,用于分配给员工。
说到这个机制,还得从龙头企业Acer说起。Acer企业集团的总裁施振荣初进园区设厂时,搞的是极具有家庭色彩的企业,凡事都是自己说了算,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出现不少失误,不久就把厂子搞垮了。由此他领悟到,要使企业成功,不一定凡事都由自己做主,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多种才干的领导班子,发挥众人之长,协助自己工作。对领导班子的选拔,只能是唯才是法,而绝不能是任人唯亲。还要激励员工入股,利润与大家分享。
后来,他按照这种想法东山再起,创办了Acer电脑企业集团,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电脑制造商。
如今的园区,许多公司刚刚建立,职员就可以入股。等到公司开张,股票上市,股价上涨时,公司将它高价出卖,公司的利润跟员工分享。这样,从眼前看是降低了投资人的收入,但在公司的广大员工中形成了一种与公司共命运的心态,增强了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了职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05
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
1、税费政策
园区规定技术产品销售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企业增资扩展的设备,按新增设备成本的 15%抵减增资年度的营业营利所得税;营业事业所得税和附加捐总额不超过全年课税所得额的 22%;园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原材料、物料、燃料和半成品免征进口税捐和货物税,外销产品免征货物税和营业税;其它有关优惠规定均与加工出口区相同。
2、人才政策
新竹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同时,新竹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规定入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科技人员的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湾当局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在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06
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
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新竹园区管理部门很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服务支撑环境。
1、建立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的、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目前,新竹行政管理已形成三大特色:
一切行政管理都以为厂商提供高速服务为前提;
一切变革都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便利为依据;
一切管理规章都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而制定。
2、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新竹园区按照 “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园区这种简单、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完善的支撑配套服务体系,为投资者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氛围。
作为世界上建立最早的科学园区之一,新竹园区这个“台湾的硅谷”将自己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延伸,由最初的“突破台湾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本地区科技生根、产业升级”逐渐演变为“把地区的科技产业推向世界舞台,创造出独步全球的产业竞争力!
图文来源于公众号"园区在线",转载出于传播知识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删除。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