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李国庆编辑:崔相光
![]()
2019年10月24日,参观者走进展厅欣赏“甲骨文文化展”。(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捕舆者从中国教育部获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文化展将在10月陆续举行。这是甲骨文发现以来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
2019年10月24日,参观者被“小子父己鼎“吸引驻足。(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是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100多年间,经过几代学者的追求、守护和探索,一批甲骨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
![]()
2019年10月24日,参观者拍摄一块字涂朱卜骨刻辞。(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22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也是该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
![]()
2019年10月24日,现场展出的“般无咎全甲刻辞”。(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展览主要分为甲骨文的发现与制作、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以及甲骨文的研究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文例、字形特点特点及甲骨文的分组,让观众和读者对甲骨及甲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展示甲骨文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分为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贵族与职官、畜牧与田猎、天象与农业、疾病与生育、地理与方国、西周甲骨等9个主题;第三部分介绍了一百多年来的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
![]()
2019年10月24日,参观者被“甲骨文”相关学者们的成就吸引驻足,其中不乏美国、日本学者。(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捕舆者在现场看到,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
![]()
2019年10月24日,现场展出“土方征涂朱卜骨”。(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如国博馆藏珍品“土方征涂朱卜骨”就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卜骨的内容也颇丰,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如其中一条占卜记录了庚戌日层云从东方涌来,投下一片晦暗,而日头偏西时北方出现彩虹,在黄河中饮水,反映了出虹为龙吸水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
![]()
2019年10月24日,参观者在多媒体沉浸互动展区内参观。(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现场的多媒体展示也令人印象深刻,如扫码可获得的甲骨文表情包,十分谐趣地再现了“谢谢”“开心”等甲骨文;甲骨文向简体字转化的过程,多媒体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生动说明。
![]()
2019年10月24日,现场展出“作册般甗(音同‘演’)”商代后期青铜器内清晰可见3行20字。(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为甲骨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并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2017年,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等11家单位珍藏的约9.3万片甲骨文为申报主体,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2019年10月24日,参观者被展出的“人面”吸引。(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据悉,展览为期两个月,将持续至12月22日。
推荐阅读
- 49 国文物北京“聚会”,中国举办首次亚洲文明专题展- 如果没有他,也许我们今天还在结绳记事丨联合国中文日- “学会中国话,朋友满天下”,中文周再掀新西兰中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