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以图案为主。这种图案上下也是延续了很多很多年,黄帝之后,后来颛顼、尧、舜。所以说,又几百年过去了。
按照我们的书统正史记载,我们会发现,在殷墟出土的那些墓葬里边发现了在兽骨上刻的这种文字我们统称为甲骨文。事实上甲骨文它并不是说一定要在龟甲上,它更多的是牛骨。因为过去文字,比如说甲骨文,我们现在发现已知的甲骨文是3千字,这3千字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这3千字有些时候它基本上以祭祀为主或者记录大的事件,比如战争,像武王伐纣,将事情记下来。所以说,一般大事它都会做一些记录。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jGPWEBSpbLAiaianHWsGibfh9L7nMOvtxGqSp57ibolO3hicxUPlIAiatbepW7cNcdmLOx6HqxeUlk5L5Ez89icyZzYA/640?wx_fmt=png)
文字当时并不太多。可以说甲骨文的出现却是我们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因为它独立以及它去除了很多的符号化。比如说象形文字写一个马字,这个马一定要有头有尾巴还有四条腿;写一个鸟,有鸟脑袋有它的眼睛还有两个爪子。象形文字就这样,它是以图案为主的,在更远古一点它也是图腾。所以说甲骨文的出现它更标准化,更独立化,而且去掉了很多符号上的东西。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jGPWEBSpbLAiaianHWsGibfh9L7nMOvtxGWpChcg9kAyNzlWX5Q38wGR2hTibFyLzpBw8ricZzicDZ3BvbGE0kziafcA/640?wx_fmt=png)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字这种相声、象形、形意、形声。还有一点,甲骨文很多文字是对称的。为什么说甲骨文的出现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呢?是因为它对称这一点,它首先具备了实用功能;同时它又具备了装饰效果。为什么全世界三、四十种文字只有中国文字可以演变成书法?文字到书法它是一个法度的转换。为什么其他国家的文字不能演变成书法?当然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人也会拿着鸡毛笔去写一些,那是美术字,还不足以称之为书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jGPWEBSpbLAiaianHWsGibfh9L7nMOvtxGhjp9Dw4RCOyjoqkUGsiaUSgoVKJX3kbMn5JuXy6jaATibzfBkibmcrkHw/640?wx_fmt=jpeg)
所以说甲骨文,虽然是用锐器在兽骨上刻的非常精细的一些文字,它笔触比较细,
很多都是对称的,所以它的出现,中国的这个汉字就标志着它可以演变成我们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书法。
有人说,随着商代的灭亡甲骨文消失,而金文取而代之,这是错的。刚才和大家说了,文化发展它一定是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它不可能全部消失,就像唐楷,我们现在依然在用唐楷,1千多年了。所以说商朝灭亡了甲骨文一直在延续。但是在周朝,整个西周虽然说出现了金文。周朝的金文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史称东周。东迁之后,西周后期和东周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字叫金文。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铜称之为金,所以说金文也称之为钟鼎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jGPWEBSpbLAiaianHWsGibfh9L7nMOvtxG0FZv78WgdZ1f8vaMNO1e2VZLRkNAY21kpvGxJlvxjuxcuw86LzzqSQ/640?wx_fmt=jpeg)
事实上金文的出现也是有很多的版本。金文之前是甲骨文,甲骨文是锐器在兽骨上刻的,它的线条非常的简单,非常的细。而到了金文它的线条非常粗糙,而变化很大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变化很大。金文之后就出现了大篆。就像陕西凤翔出土那个石鼓文,
很多人说石鼓文是东周时期一种文字,而且比金文要更复杂一点。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jGPWEBSpbLAiaianHWsGibfh9L7nMOvtxG2riaPn0AtMDdWB1p7icLcuhZZ7icRFRH8NE51Z3Pz9kM1O4MTJn3CribmA/640?wx_fmt=jpeg)
文化的发展它一定是一个波浪形的,由简到繁由繁在到简然后再到繁。大篆也好,还有金文包括甲骨文都统一称之为籀文。像大篆当中我们平常有时候说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这都是大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流传下来的一些拓片、或者有的是原物。但是他里边记录的文字一般都是以祭祀为主。像石鼓文它记录的是渔猎。出猎的时候一些事迹把它刻在石头上称石鼓文,所以说后人也称之为猎碣,这是大篆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jGPWEBSpbJ5YO42jjewn7qniaACCIcwVRnyUQ9uWWWibEeOd4OguDUyZ4oUIvXu4byR5WDq4fMTYDUz13uoDmQg/640?wx_fmt=jpeg)
中国传统文化
长按二维码关注艺术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