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这三天,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去了哪?

这三天,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去了哪?

阅读量:3803824 2019-10-26



长三角三省一市“朋友圈”越走越亲。
10月22日至24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上海、浙江、江苏开展学习考察和项目对接。
一周前的10月15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41个地级市的领导拍下了一张新的“全家福”,其中包括安徽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7个“新面孔”。这意味着,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所有地级市全部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5个月前的5月22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召开,对下一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战略谋划。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安徽省党政代表团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赴沪苏浙考察对接。
三天辗转三地,三天星夜兼程。“日程表”满满当当,“考察点”紧紧凑凑,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一路走一路看,一边问一边想,这次“旋风式”考察对接格外务实高效。

学习考察了什么?
学习考察期间,安徽党政代表团深入考察了一批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项目。
1培育创新动能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首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创新驱动发展,沪苏浙培育创新动能的好做法,是安徽党政代表团关注的重点。
1、上海张江科学城
代表团对科学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深表赞赏,对一项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赞叹不已,一致认为要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10月22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上海市张江人工智能岛学习考察。
2、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
代表团在这里兴致勃勃地观看了AI+医疗、AI+园区管理等演示,智能岛在很小的地域空间集聚了一批头部企业,确实是一个“宝岛”,安徽要加快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机制,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和创新发展。
3、杭州滨江区智慧e谷展厅
代表团一行频频驻足,仔细询问产业定位、市场开拓等情况,表示要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4、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
代表团一行饶有兴致地了解“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云栖小镇从无到有的实践启示,投“云”就是投未来,要探索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运行模式,放手让创业者去创新。

10月23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浙江省杭州市云栖小镇学习考察。
5、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南京创新中心
要抢抓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机遇,坚持“科技顶天、市场立地”,在技术研发、网络建设、应用创新等方面下深功夫,努力为网络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6、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
这是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是体制机制的新创新。
2优化营商环境
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等创新做法走在全国前列,也是安徽学习的样板。如何对标看齐,代表团一行一边考察一边思索。
1、上海市大数据中心
这是共享发展理念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智慧化革命性落实,要认真学习借鉴上海“一网通办”的改革经验,依托数字江淮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2、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实地考察“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要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
3新兴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是安徽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重点方向,也是代表团考察学习的重点。
1、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参观了国内最先进的12英寸芯片自动化生产线,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最大的工业汽轮机研发制造基地,通过5G技术应用,生产效率、工艺精度和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3、南京,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我国领先的研发驱动型制药企业,有3个全球首上市药物、6个国内首上市药物,紧盯最前沿领域,抓住最关键环节,在新药研发领域做到了先声夺人。
4城市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五个主要都市圈“合纵连横”,各显神通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的高质量,更要推动城市管理和城市品质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杭州、南京的城市升级,对同为副中心的合肥具有标杆意义。
1、杭州城市阳台
采取“控、治、修、建、调、优”综合措施,打造开放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公园。代表团认为,要充分汲取杭州的经验,更加注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0月23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浙江省杭州新城核心区块环境建设标志性工程——城市阳台学习考察。
2、杭州城市大脑运营中心
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要认真借鉴“城市大脑”的宝贵经验,让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
3、南京江北新区
对其规划理念、产业布局、建设水平赞不绝口。要学习借鉴南京城市建设经验,更加注重科技与人文结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加快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交流了什么?
10月22日、23日、24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分别在上海、杭州、南京,与沪浙苏的主要领导举行了三场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都是一样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座谈会”,三场座谈会有共同的关键词。
1关键词一:学习借鉴

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共同见证上海市与安徽省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记者 徐国康 摄
上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的“大战略”,上海高起点谋划、开路先锋作用发挥得好,高标准推进、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好,高水平实施、攻坚突破作用发挥得好,在突出龙头带动中立起了标杆,为安徽作出了示范。

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学习考察
浙江:浙江作为先发地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取得的突出成就令人由衷钦佩,创造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学习考察。记者 徐国康 摄
江苏:江苏坚持中央有部署、立即有行动,在谋划上体现了“大格局”,在发展上体现了“宽视野”,在效果上体现了“高质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取得的优异成绩令人敬佩,创造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2关键词二:扬皖所长
在上海,李锦斌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的“大机遇”,聚焦中央要求、把思路举措谋深谋实,聚焦目标定位、把“两地一区”建设抓深抓实,聚焦高质量一体化对接合作、把国家《规划纲要》明确的事情推深做实,在扬皖所长中彰显特色,进一步拉长长板、作出了安徽应有的贡献。
在浙江,李锦斌指出,安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主动作为、扬皖所长,切实把准中央要求、谋实思路举措,瞄准目标定位、抓实“两地一区”建设,找准合作领域、做实国家《规划纲要》明确的事情,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了安徽贡献。
在江苏,李锦斌指出,安徽坚持拉长长板、集成优势,对标中央要求、把思路举措谋划好,对照目标定位、把“两地一区”建设好,对接项目合作、把国家《规划纲要》明确的事情落实好,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抢抓大机遇、展现新作为。
3关键词三:交流合作
沪皖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希望双方加强创新共建、深化“两心共创”,加强协调共进、深化产业协作,加强绿色共保、深化污染防治,加强开放共赢、深化互联互通,加强民生共享、深化服务便利,推动各领域互动合作、深化对接,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入快节奏、快车道。
皖浙两省山水相依、人缘相亲,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一直十分频繁,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两省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希望双方在新时代深化各领域的交流对接,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上加强深度合作,共同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皖苏两省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是好兄弟、一家人,希望双方坚持各扬所长、互动合作,突出高层次、深化创新共建,突出高起点、深化协调共进,突出高标准、深化绿色共保,突出高水平、深化开放共赢,突出高品质、深化民生共享,产生“1+1>2”的倍增效应,为把长三角打造成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做出新贡献。
取得了哪些成果?
10月25日下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情况通报会召开,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介绍说,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座谈交流了携手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思路举措和进展,深入考察了一批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项目,签署了多项合作框架协议和重大项目合作协议,考察对接取得丰硕而务实的成果。
第一,主动作为深度对接,进一步凝聚了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 在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安徽省党政代表团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赴沪苏浙考察对接,与沪苏浙党政领导举行高规格座谈和全方位交流,务实高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战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市三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认真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合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2--二是坚持各扬所长,着力提升区域发展整体能级。
沪苏浙皖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各具优势、各有特色。全面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牢牢把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深化分工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进一步拉长长板,积极贡献长板,携手做好长三角“1+3>4”这篇大文章,共同推进上海“五个中心”,江苏“一中心一基地”、浙江“一极一翼一园一区”和安徽“两地一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3--三是强化项目带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抓住项目化带动一体化这个关键,围绕国家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坚持“五共”原则,从最有共识的领域、最需要突破的任务、最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事项入手,推动各领域互动合作、深化对接,重点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建设,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第二,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开放对接,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 省党政代表团此次赴沪苏浙考察对接,聚焦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事项,签署了15项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同时,带动了市县、开发区、企业与沪苏浙加快合作,据不完全统计,达成了118个合作事项,其中产业类5亿元以上合作项目79个,总投资接近1200亿元。
一是创新共建提能力。
共同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强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支持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签约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马鞍山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科技创新项目。
二是协调共进抓产业。
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推动黄山等城市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圈,签署了杭州市与合肥市、上海徐汇区与阜阳市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合作,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重点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合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联盟。协力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中国(合肥)家用电器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打造长三角高水平创新产业活动品牌。
三是绿色共保防污染。
以皖南—浙西—浙南山区为重点,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打造长江和淮河—洪泽湖生态走廊。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开展长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推进建立淮河流域重点区域(洪泽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联动实施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统一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完善危废产生申报、安全存储、转移处置的一体化标准和管理制度,防范二次污染和次生环境风险。切实做好第二届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等重要活动期间的空气防治联动联防。
四是开放共赢促联通。
签署上海机场与安徽民航机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优化提升合肥区域性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推进区域港航一体化,强化宁波舟山港与芜湖港、马鞍山港、郑蒲港等沿江港口合作,加快推进淮河干流航道、芜申运河等航道建设,共同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加快推进省际轨道交通合作项目,推动北沿江、宁宣、宁扬宁马、宁滁蚌亳、杭临绩、黄山—金华等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合力加快合宿新、宁淮铁路建设,推动宁滁、宁马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对接。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共同加快千岛湖—黄山等待贯通路段建设,推进宁马、合宁等高速公路扩建,年内取消省际收费站。
五是民生共享便服务。
签署“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国际精品线路框架协议、长江三角洲区域汽车运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皖—沪森林湿地旅游康养业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支持及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支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精品路线和特色产品、共同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整合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加强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联动,加快跨区域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逐步扩大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加快皖南、皖西、浙西、浙南地区养生养老基地建设。发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等平台作用,深化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合作,共同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动惩戒机制。
第三,进一步拓展深化对接合作,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安徽贡献。
? 下一步,安徽将在上海龙头带动下,携手苏浙,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国家规划纲要及安徽行动计划明确的重大任务落实,统筹推进高质量“一圈五区”建设,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贡献安徽力量。
? 一是全面对接对标沪苏浙。沪苏浙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安徽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将强化对标意识,借鉴吸收好经验好做法,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营商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局面。
? 二是全面落实对接签约事项。落地落实本次考察对接期间形成的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加快形成一批示范性、标杆性、带动性的合作成果。同时,紧扣国家规划纲要和安徽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各地、各部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与沪苏浙对接合作,再谋深谋实、推深做实一批具有合作基础,基本达成共识的重大项目(事项)。
? 三是全方位建立健全对接机制。科技创新方面,推进上海张江、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和常态化联络机制,探索规划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共同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合作方面,在长三角“三级运作”机制框架下,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合作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新模式,重点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建设,加快建设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滁和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保方面,重点围绕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立协调联动和工作推进机制,构建区域交流合作平台。文化旅游方面,深化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七名”精品线路。

延伸阅读:新一轮长三角“走亲戚”路线图2016年9月18日至19日,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沪浙考察。
2016年10月7日至10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
2017年4月18日,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安徽考察。
2017年7月10日至13日,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沪苏皖考察。
2018年6月1日,2018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2019年5月22日,2019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举行。
2019年10月22日至24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
-- END --
资料来源:安徽日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等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重磅!内蒙古、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调整
2、市委书记警醒全市:要坚决从三个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
3、挂职扶贫四年,这位副县长的发言质朴情真,感人至深!
4、事业单位重磅新规出台:近亲关系不得是同一单位上下级!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