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从广州读懂中国?
阅读量:3811151
2019-10-26
“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正式开幕,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政要、智库、企业和媒体的杰出代表齐聚花城,透过广州这扇“窗户”,读懂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
广州塔与珠江新城航拍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2019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方嘉宾代表,同他们集体合影。习近平希望他们加强同中国的交流,真正“读懂中国”,切实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认知。
据悉,“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21世纪理事会共同发起。在连续三届都在北京举办之后,享有盛誉的“读懂中国”,为何今年携手广州?
因为广州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无数鲜活案例汇聚在这里。在广州,可以读到老城市如何焕发新活力的生动实践,可以读懂“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主题,可以读懂中国积极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一片繁忙的广州南沙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开放之城:世界500强企业,301家在穗兴业
在广州,人们读懂的第一个中国故事,是开放的故事。
广州屹立在三江交汇、八口入海的珠三角核心之地,面朝南海,背靠广袤大地,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开放的基因。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2000多年间,无数商船载着丝绸、茶叶、陶瓷从这里出发驶往世界各地。广州是世界少有历经千年不衰且永葆活力的商业城市,还是中国唯一一个开埠两千多年从未关闭的通商口岸,这一开放的特质穿越时代,历久弥深。
今天,在珠江之畔、琶洲之上,一边是“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会场内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的交流碰撞,一边是第126届广交会的人头攒动。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广交会从1957年创办至今从未中断。62年来,中国外贸由小变大,广州也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1987年,广州进出口总值21.71亿美元,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1484.83亿美元,31年间跃升68.39倍。1979年,广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165万美元,2018年达66.11亿美元,31年间跃升4006倍。
如今,广州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与77个国际城市建立友好关系,65个国家在广州设立领事馆。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1家在广州投资兴业。开放,为广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广州的巨变也为读懂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最生动的案例。
在“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开幕进入倒计时之际,主办方之一——21世纪理事会(博古睿研究院)执行副总裁多恩·中川率先来到广州。她对广州日报记者说道,“广州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范例,它拥有两面,一面是悠久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另一面是快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和崭新的城市面貌。这里就像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川认为,广州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会嘉宾将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鲜活案例,更好地读懂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枢纽之城: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五
读懂中国的发展,要读懂中国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把路修通,才能打通发展的经脉,让人、物、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起来。而广州,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现代化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持续增强国际航运航空枢纽、世界级高铁枢纽和国际信息枢纽能级,着力打造枢纽之城。
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广州拥有全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白云国际机场聚集了全球近80家航空公司,通航全球220多个航点,去年旅客吞吐量近7000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近250万吨,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空港跨境电商居全国第一。
作为国际航运枢纽,广州拥有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去年,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6亿吨、位列全球第五,国际邮轮旅游旅客吞吐量稳居全国第三。
作为世界级高铁枢纽,广州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今年春运,广州南站客流量日均达50万人次,是全亚洲最繁忙的高铁站之一。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广州地铁总客运量6092.7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一。如今广州拥有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的地铁网络,并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实现“区区通地铁”。当下,广州正推进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未来,“轨道上的大湾区”将为中国故事增添新的注脚。
创新之城: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广州工作
曾几何时,“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享誉全国,物美价廉的“广货”受到各地人民欢迎。
如今,珠三角仍然是面向全球的“世界工厂”,但早已不再是低端制造的大本营。广州吹起了“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号角,全面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2018年,广州入选《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在全球排名第25位。该报告指出,广州在过去5年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GDP的比重已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
作为华南地区科研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广州聚集了全省2/3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58%的独立研究机构。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8人、“两院”院士有9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有490人。
坚实的科研基础是创新发展的最佳土壤。眼下,广州正掀起一轮产业升级的浪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广货”新名片。2018年,广州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评价入库企业8377家,居全国城市首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年增长5倍,2018年总量近1.17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三。为全面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广州已经行动起来。
在“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开幕的第二天,主办方为中外嘉宾设置了4条考察线路和多个考察点。科大讯飞、云从科技、广汽研究院、天河智慧城……这些“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最新实践,将为读懂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提供广州案例。
魅力之城:3500公里绿道串联数百个广州美景
“过去,我对广州的印象是国际商贸中心,更偏商业化、工业化,没想到广州是这样的花园城市,非常美丽!”首次来穗的多恩·中川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由衷地感叹道,车窗外的蓝天绿树,颠覆了中川对这座城市的想象。
环境治理,是多恩·中川与其他智库专家一样,最关心的中国故事之一。她注意到,中国近年实施了非常有力的环境治理措施,为世界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许多中国智慧。在广州,她深深感受了中国政府对环境治理问题的前瞻性。
确实,越来越触手可及的蓝天、清水、绿地,正映照出广州的城市魅力。2017年、2018年,广州PM2.5浓度连续两年达标。广州用5年时间,使PM2.5的年均浓度下降了18微克,降幅达34%。“广州蓝”的出场率越来越高。
全市353座、合计349公里的绿化桥梁,在簕杜鹃盛开的秋天,为广州添上一道独特的空中花廊风景线。3500公里的绿道,串联数百个广州美景——中西合璧骑楼街、川流不息珠江水、流光溢彩广州塔、朝气蓬勃新中轴。
活在广州,不仅有声有色,还有滋有味。2018年,广州人“吃”出了全国第一。13.8万家餐饮企业,1174.75亿元的收入总额,使广州成为全国首个突破千亿元的餐饮大都市。清晨,这座城市从“一盅两件”的早茶中醒来,直到享用过街头巷尾的“深夜食堂”才愿睡去。140万单超百元的夜宵订单,还擦亮了这座城市“夜经济”的招牌。
“广州的美景和美食,给我留下了绝佳印象。”中川盛赞道,“我相信‘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的与会者也会像我一样感受到广州城市的魅力,来了就不想走。”
活力之城:人均文化消费在全国一线城市中居首
201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全市GDP增长6.9%,领跑北上广。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增至1490.44万人,是1949年的10倍之多。凭借着超强的城市综合实力,广州已成为我国千万人口级超大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广州经济底气打哪来?答案一定是这座老城市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近四年来,广州常住人口数量均保持稳增长,增量分别达42.06万人、54.24万人、45.49万人和40.6万人,人口增量领跑全国。来自五洲四海的人们选择在广州逐梦。
站在北京路的千年古道上回看古羊城,这里繁华依旧;登上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眺望新广州,一片摩登气派。如果说北京路的千年繁盛,浓缩了老城广州的记忆乡愁,那么高楼林立、大厦参天的珠江新城,则见证了广州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的坚定步履。
这样的活力广州,让广州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让广州展现出岭南文化中心的文化风采和独特神韵。
目前,广州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229个,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全国排名第3。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成为超千亿元的产业,人均文化消费在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居首位,在北上广深四个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列第一。文化演出市场更是空前兴盛繁荣,文化产品进出口约212亿美元,占全国文化进出口总额的21.83%,位居全国第一。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方晴、申卉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