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老公熬夜加班,我却不想他回家......

老公熬夜加班,我却不想他回家......

阅读量:3811606 2019-10-26


.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在这里等你聊聊生活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读者的留言。
她说,自己丈夫工作到了瓶颈期,为了多在领导面前表现,他已经熬夜加班两个星期了。但是,比起加班到深夜还要赶回家,她宁愿丈夫待在办公室。
她真是怕了丈夫回家了。不回家还好,一回家,就挎着一张脸,活像别人欠了他多少钱一样,发火摔东西是常有的事。
她也知道丈夫工作累,但是再累,也不该向家里人摆脸色啊。
因为这件事,她跟丈夫聊了好几次,但是丈夫非但不改,还骂她不知道体贴。
我看了之后,想了很久。
洛其宾曾说:“当一对男女结了婚,历史开始,罗曼史便告结束。”
恋爱时期总是浪漫的,结婚后却免不了有磕磕盼盼,而能相伴到老的夫妻,却都明白一件事。
好的婚姻,都需要及时清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曾经看过一副对联。
上联是:“进门前,请脱去烦恼。”
下联是:“回家后,必带来欢乐。”
短短的两句话,却给了我们最直白的启发:回家之前,一定要丢掉自己的坏情绪。
人到中年,真的没一个人是过得容易的。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更容易焦躁,也更容易发火。
这个时候,孩子成了最好的出气筒,爱人是最直接的受气包,回家之后的他们,动辄来一句:
“你怎么这么不中用!”
“不知道我一天到晚有多累吗?”
工作累,成了他们最好的借口。但其实,坏情绪并不是不可以丢掉的。
《家有儿女》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夏东海被出版社退稿的一集。
事业不顺,但夏东海却并没有在三个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三个孩子以为他顺利地拿到了稿费,高高兴兴地索要礼物。
为了圆谎,夏东海和妻子凑钱准备给孩子们买礼物。
看这一集的时候,我最佩服的就是夏东海的理智。即使工作不顺,他也不会将这份不顺带回家里,发泄给家人。
只有尊重家庭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懂得丢掉自己坏情绪的人,他的家人肯定深受其害。
对于孩子来说,经常动怒的父母会让他们变得不自信,更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对于爱人来说,一个经常发火的对象,会不断伤害两人的感情,最终导致关系破裂。
家,应该是最温暖的港湾,而不是我们情绪的垃圾桶和牺牲品。
所以,回家之前,请务必脱离烦恼和坏情绪。这才是我们对于家庭,最大的尊重。

02
有这样一句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面对一件不如意的事,最好的方法是及时面对,接受它带来的结果,认真地处理它,并且在这之后,要放下它。
学会放下,及时清零,懂得在吵架之后,放下那些不愉快,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夫妻间的相处秘诀。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懂得这个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结婚十几年了,最近却在跟老婆闹离婚。
他说,他实在忍不了老婆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从订婚的时候找她家借了多少钱,到结婚当天他跟朋友多喝了两杯酒,再到去年他出门忘记买她要的帽子,不管多零碎的事,只要她想翻,总能给你翻出来。
事实上,借过的钱他全都还了,还逢年过节送礼物给老婆家里。结婚喝多后,后来十几年他滴酒未沾。忘记买的帽子,他第二天就买了回来。
那些事情明明都已经过去了,可是他老婆还是放不下。
朋友觉得,翻旧账真是女人的天性了,改不了。
其实,这话说得也不全对。不管男人女人,遇到吵架的时候都会有翻旧账的苗头。
夫妻吵架,总会觉得错的是对方。
所以即使这件事情过去,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而耿耿于怀,最后往往又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懂得及时清零。
不管是吵架还是冷战,如果铁了心不愿和好,那就另当别论;如果已经下定决心和好,就要将这件事翻篇,彻底释然。
只有学会放下,不耿耿于怀,才不会让已经过去的事对婚姻造成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3
有人说:“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辈子。”
早一点放下,就早一点解脱;一天放不下,或许下半辈子都会念念不忘。
回家之前,先放下外面的烦恼,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情绪波及到家人。
中年人在外打拼,说来说去还是为了家。因为在外受气,将自己的脾气带到家里,惹得家庭失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吵架之后,及时放弃旧恩怨,是为了不让这些矛盾继续影响夫妻感情,不让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成为夫妻间过不去的一道坎儿。
既然决定了和好,就要和好得干脆,学着谅解,学着放下,学着不咄咄逼人。
作家十二曾写过:“你留存的记忆越多,就意味着未来可以伤你的越多,你存留的记忆越细致,越是容易铸造出一个思维的牢笼,困于其中,越陷越深。”
生活本来就是五味杂陈的,有高兴的、积极的,也有苦恼的、阴暗的。倘若一直将所有的事情都存在心里,总有一天会被它压垮。
负担太重的话,我们总要努力给自己做减法的。
学着清零,学着放下,才能让自己轻轻松松地过完下半生。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个在看??鼙~蠡a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