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Ae7TL0ribktKWDdib4Lv47xsog4G72hP4TiceEfibZ8KibSDBg2SRNvDzOa8abYBLdQQNRY3tkZMIrfg/640?wx_fmt=gif)
9月19日,脸书(Facebook)一名38岁的华人员工Qin Chen(音译:陈勤),从脸书总部大楼四层的露台上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根据美国新闻媒体报道,死者Qin Chen,今年38岁,是99级浙大学霸,本科毕业后赴美,又拿下全美顶尖大学之一的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2013年硕士毕业之后,Qin Chen先加入思科,两年后加入了一家叫做Ryzlink的外包咨询公司 (ICC),也是做了两年的时间,到18年3月,入职脸书(Facebook)总部,至今在这里呆了一年零七个月。
大家都知道,Facebook员工年薪非常高,平均达22万美元,就算在硅谷的科技公司中也位列前茅。并且公司还也有着不少诱人的员工福利,不过,这一切都是以高压高强度的工作为代价的。
都说,没有享不了的福,但却有跨不过去的坎儿。有一个知乎匿名答主表示与Qin Chen相识。列举了一些可能促使他寻短见的原因:
1、Chen在Facebook的工作不太顺利。他在组里干得不开心,想换组。老板原本同意了,但在换组的前一天突然说不能换,而且说他绩效考评不理想。这意味着,他不但调不了组,还有被炒掉的可能。也有说是直属的印度领导因招不到人,许诺让Chen先干着,答应给他绩效考评高分,但结果未兑现。
2、Chen若因为这个原因被公司解雇的话,那么只有美国工作签证的他,或许会失去在美国的合法身份,面临不得不回国的情况。
3、Chen的全家留在美国,都靠他的签证。没有工作,意味着无法养家,甚至全家人无法合法呆在美国。
4、Chen组里最近有一个严重的系统错误事件处理,被交给陈勤来负责,他必须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这个任务。脸书员工们查阅记录发现,就在这个项目截止时间前一个小时,他跳楼自杀了。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大致拼凑出他生前那段时间里,承受着巨大工作和心理压力。这个事件引发百余名华人的抗议。抗议脸书公司的冷漠反应以及上司“压榨”员工的公司文化。
作为我们,则希望他的家人得到赔偿和安抚。然而,还是遗憾,一条生命就这么没了。很难想象,一路养育他成长成才的父母,陪伴他的妻子,还有等他回家的孩子,将如何面对剩下的岁月。
《岛上书店》里有句话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是啊,你有没有这样艰难的一年或某一刻,亦或是几年?
1
逆境面前,“习得性无助”让人失去掌控感
我知道绝大部分人都会有,或曾经有过。
当处在生命中最艰难,最难熬的时刻,你会怎么做呢?你会拿什么支撑自己走下去呢?
最好的答案是,拥有高逆商。
有一本书专门写《逆商》,作者保罗?史托兹把面对逆境的人分为三类: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
放弃者,随遇而安、贪图安逸,喜欢逃避和放弃。
扎营者,也曾经努力,但在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后,他们便松懈下来,在原地安营扎寨。
而攀登者们不光是为了暂时的头衔或地位,他们将人生视为长跑,永不停止探索可能,追求卓越。
显然,那些无法抵抗逆境的人,无论他拥有多少才能和资源,都无法走到胜利的终点。
若是匆匆做了“逃兵”,当初的问题并不会因此消失,而是被“卡”在那一刻,甚至成为“永久”。这才是悲剧背后的悲剧。
解决方案,也许就在“转念间”。可惜,忘记“转念”的人眼里,一切都变成“人间不值得”了。
常感到人生失控的人,往往有“习得性无助”的倾向。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先说一个心理学实验,就能理解“习惯性无助”是怎么形成的。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曾设计过一个电击狗的实验。
实验的第一个阶段,他安排了三组狗。
A组和B组狗同样接受轻微电击,但A组狗可以自己去控制电击的开关,B组狗则无法让电击停止,只能被动接受电击。
C组狗被绑缚,但不接受电击。
实验的第二阶段,他让三组狗同时接受轻微电击,但同时也提供了方便逃脱的途径。
结果发现,A组和C组狗能迅速跳过挡板,摆脱不适;B组狗一直呜咽,却不做任何行动,也不去尝试逃脱的方法。
因为这些狗已经学会了“无助”。甚至根本没去试,就认为自己毫无办法。
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个想法内化,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
这种心理会削弱人们的动力和创造力。
“习得性转念”和“习得性无助”形成原理是一样的。
“习得性转念”是我自己创造的一个词。为得更容易理解这个过程。,它与“习得性无助”相对应。
因为无论“无助”、还是“转念”都是“自我训练”的结果。
2
转念——避免灾难扩大化
面对挫败,最常见的有两种错误归因法,这也是“习得性无助”者的思想根源:
一种是自卑。都是自己的错,自己无能、命不好。过度自责、意志消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另一种是抱怨。全怪他人、组织与社会,或者是怪外部时机不成熟与外界不可抗力等等。
这两种归因方式,不但不够客观,反而让人陷入无助和失去掌控的思想泥潭中。
通常有以上两种归因想法的人,下一步就是把逆境扩大想象成灾难。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所有逆境反应中,最能让人变得无力的反应是灾难化。
灾难化就是把日常琐事想象成重大挫折,把那些挫折想成无法挽回的灾难。不自觉地放大“后果”,也是让一切“失控”的根源。
而“转念”则是,把问题想成:暂时的,有限的、可改变的。
停止这种“灾难扩大化”的念头,有两类方式:
1.及时中断消极反应
通过一些提醒方式,比如:
●拍桌子喊“停”。
●转移注意力,关注别的事物 。
●对于频繁者,也可借助小物件,随时提醒。比如用一个橡胶手环,一但觉察,就换手戴,来提醒。
●多运动,运动本身具有释放压力的功效。
2. 调整视角
将事件灾难化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个自我放纵的过程。它让你的视角局限,只盯着自己。
而调整视角,则提醒自己去看看自己以外的世界。
●重新看待目标
这个方法能提醒你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当初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置身更大的空间
当你凝视深邃的夜空,面朝浩瀚的大海,登上山巅,或者只是手握一杯咖啡,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渺小,连同那个的问题,一起被衬托的变小了。
●调整参照对象
大家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生病非常难受,一进到医院,发现别人更严重,更痛苦。自己的“病”一下子感觉轻了许多。
3
提高逆商,四步法
《逆商》的作者提供了一套提高逆商的工具——LEAD工具。简单实用,只需4步:
第一步: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
就是要及时察觉、判断“逆境”来临了。
先发现逆境,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调整。防止长时间沉溺其中。
第二步: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
过分自责和推卸责任都无法增强我们对困难的掌控感。
当我们愿意承担起适当的责任时,从中吸取教训,就能够重拾掌控感,并促使自己行动起来。
即使,问题并非因你而起,但你若能找到自己可以承担的部分,并着手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问题就不会停留在老地方。
第三步:Analyze,分析真相。
建议用提问的方式,来分析逆境:
这个局面面是不是我已无法掌控了?
这个事会影响到其他什么方面?
这个困难会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的话,那么再问问自己:
有什么证据表明,我无法掌控?
有什么证据表明,这些一定会影响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有什么证据表明,逆境必然会持续过长时间?
看看自己是否有扩大化、灾难化的倾向?
如果答案还是“是”的话。那么继续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
你认为自己还能活多久?30年?40年?50年?....
你打算背着这个包袱走多少年?
如果不愿再背着它,你打算怎么做?
事情已经发生,早点放下它,想出办法,至少可以让自己余生少受影响。
第四步:Do,马上做点事。
做点什么,不仅仅是列出行动清单,还要知道,接下来的一步要做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做?
空虚的想法,一旦变成“改变”的行动。问题就已经在解决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Ae7TL0ribktKWDdib4Lv47xsog4G72hP4TiceEfibZ8KibSDBg2SRNvDzOa8abYBLdQQNRY3tkZMIrfg/640?wx_fmt=gif)
尼采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苦难。”
攀登者们正是清楚而坚定地仰望他们的追求,忍受住诸般苦难,一往无前。
而事实是,我也相信,逆境总是会存在的。而且是周期性出现。
每一个与艰难日子进行斗争的人,都比过去的自己更强壮了,也收获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的挣扎从不会白费。
正如,村上春树说的:我们活着,只需要考虑怎样活下去,就够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aIsd2KbDXHOcCGY0EfWZJ43QzhFz17OTPZicesnc9T9CyPvsL11V8m6QRQpjHlHMP2SALnqrjB9fCdqNCmzZKow/640?wx_fmt=png)
部分学习平台课程(写作、升职、涨薪、育儿、情感等),每位粉丝宝宝可免费获取一套。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隐藏的潜意识密码:如何改写被操控的命运?150亿!吴京:哪有什么中年危机,不过是你又懒又丧又装逼女人在几月出生,感情中就是什么样的性格,准!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VsQ3iabUibiblTSwMpDibQ3Fv7Ker0XruHfdBLvWpSibjiajBq1cibDibvjibKJicSiaxOeUve0Fkjlf7SalojicTYUXCp2jcA/640?wx_fmt=gif)
在这里,所有的文字都在捕捉一种惊动。
作者:王语华,微信公号:女神30,ID:ns30riji。十年市场老刀,熬成资深品牌定位咨询师。带娃去考研,毕业为自由而生的创业者。经历过生死,而转向探索人性的心理咨询师。
图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只为他日流连的路上,回首处目光有个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