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孙中山奔走革命
袁项城势成北洋
中华民国史通俗演义第一回(上)
话说孙文来到波德兰街区,不觉间后边跟上了一位中国人。二人本是同一肤色,便有了话题,言语间亲近起来,很快就到了一个居所。孙文一进屋,就见屋内气氛不对,人也多了起来。待他醒悟过来,人已被挟持上了楼。看官你道这是哪里?原来就是清政府在英国的使馆!
此时,清政府公使龚照瑗已向国内发报,已捉拿党人孙文,请示处理办法。旋即接电,那电文说的是,设法解粤并避免英人阻止,无令援英例反噬,为害兹大。那龚公使便租下一艘轮船,阴谋将孙文装箱解押返国。
且说那英人看守柯尔,尚存正义之心,被孙文说动,为他传递消息与康德黎博士。按照英律,未经英人许可,外国公使不得随意捕人。康德黎博士随即将清使的行为报告给了英国警察与外交部,并与清使馆交涉。在此同时,康德黎博士又将事情真相公之于众,发表在《泰晤士报》上。那英政府标榜民主,在舆论压力下,迫使清使馆释放孙文。
那时国人本就惧怕洋人,何况清使馆在英人国内,受舆论压迫,只得释放孙文。
话说那孙文被释后,即写了《伦敦蒙难记》一书。此书一经发表,即轰动欧美,孙文也以此成为了名人。
那孙文脱险后,又到了日本横滨。是时,八国联军已攻陷北京。孙文曾策划广州独立,不成。遂于一九〇〇年九月来到台湾,得台湾总督支持,在台湾成立指挥部,有郑士良在惠州发动起义。这次起义,倒是占领了广东不少地方,最后却以外援难期而归于失败。
起义失败后,孙文返回东京,不就又到香港、越南、暹罗、旧金山、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等地,筹集资金,宣传革命。在他的鼓动演说下,各地华侨纷纷倾向革命,解囊相助。一九〇五年,孙文结识了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共同的革命理想使他们相见恨晚。他们相谈甚欢,孙文倡议建立一个革命的组织,得到了宋教仁和黄兴的响应。
这年八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八月二十日成立大会上,选举孙文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副总理,同盟会本部设在东京,又在国内外设九个支部,全国各地都成立分会。同盟会又改组报纸《二十世纪之支那》为《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到了第二年,孙文、黄兴、章太炎等人又制定了《革命方略》,作为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纲领。
一九〇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孙文为《民报》撰写发刊词,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十六字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号召。自此,同盟会有了纲领和目标,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
那同盟会成立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数次反清起义。一九〇五年在湖南发动了萍浏醴起义,牺牲了同盟会骨干刘道一。一九〇七年起,又在粤滇桂边区发动了六次起义,也很快归于失败。也在这年,浙江的秋瑾、徐锡麟在江浙地区发动起义,也被清政府镇压,秋瑾、徐锡麟就义。一九〇八年,同盟会发动新军在安徽安庆起义,革命党人熊成基牺牲。一九一〇年广州新军起义,倪映典牺牲。最著名的是一九一一年春末的广州黄花岗起义,黄兴率先锋队攻击两广总督衙门,想抓捕总督张鸣岐,因为清军早有防范,党人死伤严重。
尽管历次反清起义都归于失败,但革命党人并没有丧失信心。正如孙文所说:“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驱除鞑虏的思想已经深入了人心。
同盟会领导的数次武装起义,震动了清政府。此时,又有一批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发动群众,进行国会请愿,要求民权,反对专制。这立宪派的领袖不是别人,正是甲午状元张謇。 看官,这位张謇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江苏常熟人,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又是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创始人。在实践实业救国的同时,又主张君主立宪。一九〇九年,被推选为江苏咨议局局长。一九一〇年,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清政府迫于请愿运动压力,于一九一一年五月八日成立了责任内阁,以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个部。这十个部中的十三位阁员中,有九位满人,汉人仅有四位,那九位满人中又多是皇族,因此又称皇族内阁。
这种皇族内阁,使立宪派大失所望。这位张謇便思有所谋动,乃于这年六月自湖北进京,途中专门去彰德拜访了袁世凯。
说起这袁世凯,世人只知在戊戌变法时, 谭嗣同欲借其之兵靖难,却被袁世凯告发,致使变法功亏一篑。却不知此时之袁世凯,坐拥北洋势力,只因满清亲贵忌惮其势力,先是调离北洋,其后又索性解除其职务,令袁世凯回乡养疾了。
看官,你道朝廷皇亲为何忌惮袁世凯?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袁世凯本河南项城人,表字慰廷,号容庵。袁世凯小的时候,父亲病死,便过继给叔父保庆为子。这位袁保庆曾在山东、江苏为官,袁世凯也就跟叔父阅历齐鲁之壮美,观览江南之秀丽。后来保庆也死了,袁世凯扶柩归乡,参加光绪二年的乡试,不中。光绪五年,又参加秋试,还是不中。袁世凯一怒之下,焚烧了自己的诗文,叹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乃投奔叔父的好友、淮军将领吴长庆。那吴长庆当时驻兵登州,幕府中积聚了张謇、周家禄等名士,这袁世凯也就被砥砺磨练得消了骄躁之气,虚心向学起来。吴长庆乃让袁世凯做了营务帮办,继续在幕府中学习,再奔功名。
话说一八八二年,乃是光绪八年,又是乡试之年,那袁世凯本欲应考,却不料朝鲜发生壬午兵乱,朝鲜国王李熙的父亲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拥兵哗变,从儿子手中夺回了权力;李熙王妃闵妃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戡乱。清兵驻扎汉城,多弛纪扰民,吴长庆甚是担忧。袁世凯自告奋勇,愿意担当整顿军纪之事。吴长庆大喜,乃授以全权。袁世凯领命后,速将乱纪的七名士兵正法,全军为之一振,军纪也严整起来。
因为平乱有功,袁世凯得到朝廷“加同知衔补用、赏顶戴花翎”的赏赐。朝鲜国王请朝廷派人为朝鲜编练新军,吴长庆便将此重任交给了袁世凯。其后,朝鲜又发生了甲申政变,开化党人受日人嗾使,入宫劫持李熙,成立亲日政府。袁世凯以为,若听之任之,则朝鲜将脱离清政府而归附日本。在未得到国内命令的情况下,袁世凯当机立断,率兵平叛,拥李熙回宫。
一八八五年,朝廷以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赏知府衔。至此,袁世凯在朝鲜汉城开府建衙,成为一方诸侯了。
一八九五年,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中日战争以请政府割地赔款告终。朝鲜独立,袁世凯结束了他的总理交涉大臣职务,回到了北京。
话说甲午战后,那清政府力求自强,以整军武、救时难为要。袁世凯深窥其形,以为有军则有权,详细规划练兵条陈,默记于心。因为李鸿章等人保荐,袁世凯得到了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又上条陈一万余言,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其内容为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充分体现出他的改革思想。他又重金买通了兵部尚书荣禄为其说项,于是,光绪皇帝批准去袁世凯天津接管定武军十营,改名新建陆军,驻扎小站。看官,这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乃是日后北洋军的雏形。
那袁世凯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了两千余名步兵,三百名骑兵,再加上十营四千七百余名定武军,作为他小站练兵的兵源。他以德军为范本,又聘请了德军教官训练新军。袁世凯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在军事装备上,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他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姜桂题、段芝贵、何宗莲、田中玉、张怀芝、杨善德等皆入幕为将,尽为所用。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所有的军事骨干都出自小站。一次,袁世凯曾经与张之洞闲谈,张之洞问其练兵秘诀,袁世凯道:“练兵之事,貌似复杂,其实简单得很,就是训练其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位和金钱,一手抓着刀。服从者给予官位金钱,不服从者,就吃刀。”袁世凯就是凭借金钱与官帽练就了一支忠于他自己的军队。
康梁变法失败之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这时,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到任之初,即颁布了《禁止义和拳匪告示》,用小站练出的新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遂逃往天津、北京一带,并迅猛发展。慈禧太后为防止祸起肘腋,又欲借义和团之力抵挡列强各国,遂宣布义和团为义民,进行安抚。一九〇〇年六月,八国联军自天津进犯北京。而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祸乱。一九〇一年十一月,李鸿章死去,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
慈禧太后返回北京后,召见袁世凯,并发布了筹办新政的上谕。袁世凯实授北洋大臣后,积极推行新政,除增练新军外,在实业、警政、教育、吏治诸方面也进行了大力改革。一九〇四年,日俄战争爆发。当时日俄两国乃是两种体制的代表,日本代表君主立宪,俄国则是君主专制。日本的胜利,使当时的立宪派看到了希望。一九〇五年七月,袁世凯联合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立宪。不久,慈禧太后同意派出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一年后,清政府下诏宣布预备立宪,筹备改革官制。袁世凯与载泽、世续、那桐等人被任为官制大臣。经过一番斟酌,新的官制摆上了慈禧太后的御案。袁世凯等编制的官制改革案,意欲废除军机处,以使内阁避开皇权操控。此方案遭到了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瞿鸿禨等人的反对。那慈禧太后更是怕大权旁落,没有同意设立责任内阁,仍保留了军机处。经过此事,慈禧太后也对袁世凯产生了疑忌。
一九〇八年十一月,慈禧太后驾崩,溥仪即皇帝位,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载沣以为其兄光绪皇帝被软禁瀛台,就是因为袁世凯出卖的缘故,因此对袁世凯切齿痛恨,本欲杀之,只因听从了张之洞的意见,才将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
那袁世凯虽然被解职归家,隐居洹上,时作渔翁之乐,实则对朝野形势,洞若观火。他遥控着北洋军,结交达官显贵,贿买皇亲奕劻,在家设立电报处,订阅各地报纸,天下大势,已了然于胸。
一九一一年六月,张謇来访。在言及政局时,二人认为,只有君主立宪,组织责任内阁,进行政治改革,才能缓解危机。那张謇力劝袁世凯出山。袁世凯笑道:“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我当一切遵从民意而行。”看官,皇上天恩,本是君命,袁世凯为何说遵从民意而行?岂不矛盾?原来这袁世凯对朝局早就别有肚肠了。正是:洹上风烟苍茫绕,帝京波浪激荡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扫码关注我们
挑灯读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