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闭幕了,5G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热浪持续,点燃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变革……
互联网改变世界,改变农业、农村、农民。
5G,是时下最热的话题之一。在桐乡乌镇,就有人率先“玩”起了5G智慧农场——乌镇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
“受益于乌镇覆盖的5G网络,我们采购了施肥机等一批新型5G农业设备,打造无人生态农场。”农博园负责人介绍。通过应用5G技术,园区已实现温控、补光、水肥管理等全程5G管理,其中遮阳、降温、施肥浇灌、数据采集、补光系统等均已实现5G控制。
“这是一部5G手机,不管我在哪,只要在手机上点击相应操作,园内的相关农业设备就会进行回应。”果不其然,只要点击手机屏幕上的臭氧开启、风机开启、蓝灯开启等按键,温室大棚内的多功能植保机就会迅速完成“指令”。与此同时,这套5G物联网技术系统还可以更加精密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湿度、酸碱度等进行监测,并给出操作提示,实现智能化管理。
多功能植保机
据了解,相比4G网络下的物联网模式,5G传输速率是4G的十几倍,高速的互联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机器人、无人机的控制精度和稳定度,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数据传输分析的速度、实时度及精确度,让智慧农业各环节都实现全方位的提速与升级。
效益,是对技术的最好诠释。农博园主人算了一笔账:目前农场种植有18个品种的番茄,亩产量可达2万公斤以上,相比常规技术支撑的大棚种植,5G模式下的产量要高出1倍以上。
种植业有5G应用引发的智慧生产管理体系提档升级,畜禽业有智能化环境控制、精准化饲喂管理、精准上料、粪污处理、疾病防控的数字化牧场,水产业有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放、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的数字化鱼塘……我省数字农业正以蓬勃发展之势触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数字,让农业生产变得智慧。“触电”则让农产品勇闯天涯。
“我们整合了全国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在我们的电商平台上卖,一年销售额有100多万元。”大学生农创客褚利明说。
“现在快递都很方便了,在乡下也能送货上门。家里吃的、用的,还有我茶园里的除草机,我都到网上买。”泰顺县司前镇的一位茶农说。
智慧农业遭遇5座大山:不搬掉,将会成为独角戏
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未来全球农业发展的方向。
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快速发展,规模接近700亿美元。
现代信息技术在与传统产业的场景融合,特别是伴随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就是智慧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
根据数据显示,早在2013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已达到4000亿元,仅以应用(硬件和网络平台以及服务)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市场就有望在2022年达到184.5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13.8%。
目前,智慧农业技术已经应用到温室植物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诸多领域。在生产管理端口,智慧农业的运用程度超过90%以上。
到底什么是智慧农业?
从相关文献和媒体中看到,“智慧农业”是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与科学的管理制度相结合,让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实现综合、全面的应用,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中国智慧农业起步晚于美国,中国的智慧农业是政策推动型。而美国的“智慧农业”是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及产业自身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求。
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精确农业”的构想并在此后多年的实践中成为“精确农业”绩效最好的国家,这为“智慧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如今,美国利用物联网科技开展“智慧农业”生产的水平世界领先,带动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了全新变革。
而中国智慧农业受技术、农业规划化、土地分散、农民意识等因素制约,导致中国智慧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同时,中国智慧农业面临着5座大山,如果不能移除只能成为中国农业的独角戏。
1、人才严重不足
其中,中国智慧农业人才没有专门的院校,无论是技术、还是经营、管理上,智慧农业人才都来自实践,或者说是自学体系。
而,智慧农业的技术人才又是重中之重。没有一流的人才,中国的智慧农业只能跟着国外屁股后面跑。
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
2、数据分散
智慧农业中的数据被称作大脑。但90%以上的中国智慧农业企业数据来源自身的收集及摸索,而又因处于竞争需求,共享这些数据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中国地大物博,数据来源有特别分散,即使国家层面出手,这些数据集中也非常困难。
但国美智慧农业的发达源自数据的掌握和运用。据了解,美国有100多个信息收集处,每天汇总分析并发布全美各类农业信息;大量农业基础数据是公开的资源,行业壁垒低,加之农场主对技术服务尤其对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的迫切需求,使大数据公司层出不穷且呈蓬勃发展之势。
3、群众基础薄弱
中国智慧农业服务的对象还是农民。然而中国农民的新技术认知或者互联网的认知还是非常有限。
据了解,中国8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占38%。
同时,现有的全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28.8%、农村网民达1.78亿人,而这些农村网民还包括外出的农民工。
可想而知,智慧农业服务群体认知跟不上,智慧农业的应用或推进都会有难度,或者说需要时间。
4、土地不集中
中国小农户的数据达2.6亿,而且这些小农民的拥有土地的面积基本上是50亩以内,土地集中化程度低。
这就导致中国农业规模化生产不集中或者不足。导致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流转的不流畅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阻碍了智慧农业发展速度。因此,推动土地流转成问题关键。建议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大部分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剩余部分农民从事一产生产。流转的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数据显示,美国目前大大小小有大概220万个农场,农场越大,专业化越高,而大农场所从事的就是商品化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机械使用率、劳动生产率高,规模也就越大。
5、农业科技公司弱小
中国农业科技公司实力和影响力不及国外。2010年以前,美国就已经有了4家农业科技公司,2012-2013年,美国农业科技公司有8家。根据调查的结果,中国直到2015年才陆续出现了一些农业科技公司。
同时,美国农业科技公司已经形成的产业化发展,而中国农业科技公司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虽然,有资本看好农业科技公司,但中国农业科技公司的话语权很弱。
以上5点是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瓶颈,也是突破点。但近几年国家在智慧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会提及发展智慧农业等关键信息。
未来,中国智慧农业发展又会呈现3个趋势:
趋势一、硬件运用成为主流
这是受中国土地流转的限制,中国农业科技公司将会卖服务变成卖硬件。2.6亿的小农户都需要智慧农业的科技产品来提升种养生产管理水平。
因此,智慧农业的硬件会成为火爆的产品需求。
趋势二、龙头企业成为主导
随着京东、阿里、苏宁、百果园、联想集团等企业的布局农业,这些互联网或者产业巨头入局农业后,为中国农业带来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理念。
同时,这些互联网大佬纷纷与农业龙头合作,形成智慧农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趋势三、产业程度增强
当前,中国智慧农业应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解决某一个问题,比如:溯源问题、降低成本问题、土地使用效率问题。
随着资本、互联网大佬的入局后,智慧农业将会从前端延伸至整个产业链,帮助整个产业优化、重塑。
最后,总结一下,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新业态。随着政策支持、土地流转加速、农民工返乡,下一个十年,智慧农业将会成为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