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天津人艺“红色轻骑兵”海河之畔策马扬鞭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天津人艺“红色轻骑兵”海河之畔策马扬鞭

阅读量:3828784 2019-10-27


10月25日,“颂扬新时代 红色轻骑兵”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戏剧演出小分队,在海河之畔策马扬鞭,把文艺演出送上门,用精彩的表演共庆新中国七十华诞。津门“红色文艺轻骑兵”马不停蹄,分别走进挂甲寺街、建国道社区,为津门百姓呈现了精彩的文艺表演。从演员阵容、节目流程安排、投影音响设施以及摄影摄像都精心配备。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剧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张艳秋老师;天津人艺国家一级演员李淑敏老师;天津人艺国家一级演员刘景范老师;天津人艺副院长、优秀青年演员张文明;天津人艺副院长、优秀青年演员李阳;天津人艺优秀青年演员李建鹏、刘朋喆,将表演名篇、诗歌朗诵等丰富内容倾情呈现,彰显了人民艺术家们的实力和阵容。
居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还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回顾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文艺工作者,民族文化传承重任在肩,走到百姓身边近距离为他们表演,是艺术价值的体现、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体验生活、提升自我的机会。今后我们要豪情满怀再出发,用最好的状态服务人民。
“辉煌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

2019
现场回顾

诗歌朗诵《再别康桥》
表演者:李淑敏
《再别康桥》创作于1982年,诗人徐志摩旧地重游,回到了自己曾经游学两年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却发现一切已是物是人非。曾经与他一同求学的朋友们都已不在。在归途的海上,他越发感慨,于是,将当时的心情与所想,创作成了一首诗歌。淑敏老师的朗诵,旋律婉转悠扬,余音回荡,诗歌丰富的意象和朗读者的诠释,赋予了诗歌更加饱满的情感。我们也随着朗诵节奏的起伏变化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日出》片段表演
表演者:张艳秋、刘景范、李阳
1910年9月,曹禺先生出生于天津,世人多知道他创作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曹禺先生与天津有割舍不断的深厚情义。天津作为曹禺先生戏剧生涯的起飞之地,海河水孕育了他的创作灵感,天津人艺作为曹禺先生经典作品的演绎舞台,从建院之初就始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1936年,曹禺大师创作的四幕话剧《日出》的问世,是继《雷雨》之后,又一部中国现代话剧作品成熟的标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剧本中描写的事件发生地在天津都有址可查,比如劝业场繁华区的惠中饭店,南市三不管低等妓院清和街的翠柏村旧址等。
表演片段选自《日出》一剧,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之,从家乡跑来试图“感化”她。
《哈姆雷特》精选独白
表演者:刘朋喆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通称“四大悲剧”。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印记”,而《哈姆雷特》作为时代的缩影正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娴熟微妙的艺术技巧、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适当精美的语言运用、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而著称。
诗朗诵《今夜星光灿烂》
表演者:刘景范
岁月逝去,渐行渐远。然而永不磨灭的是时代的记忆,永不褪色的是红色的诗篇,永远怀念的是英雄的身影,永远屹立的是民族的尊严。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先辈们,已化为清风,化作星辰,化成我们心中永恒的纪念。
景范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茂,让我们深受感动,随着声音的引领,我们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与一位位英雄为伍,那种生命的洗礼,使我们挺起脊梁,勇敢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与艰苦,使我们的灵魂一步步回归到正直与高尚。这就是声音的魅力,传诵的价值。
《雷雨》片段表演
表演者:张艳秋、张文明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杰出的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一九三四年问世,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在1956年首次将《雷雨》搬上话剧舞台,至今我们已经排演了八个版本。传承经典,不断创新,以老带新,是剧组主创人员在《雷雨》不同版本的排演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表演片段节选自《雷雨》一剧,周家大少爷周萍在三年前与继母蘩漪产生了感情,渐渐地他开始厌恶与继母之间的乱伦关系,于是选择了逃避,但蘩漪却不肯放手,因为她将周萍视作自己唯一的感情寄托。之后周萍又爱上了周家女佣人四凤。在这场戏中,蘩漪竭尽全力想要挽回周萍的心,并劝他留下来。
《七律·长征》《十六字令三首》
表演者:李建鹏
毛泽东诗词不仅高度浓缩了毛泽东的人生追求、伟大实践和深邃思想,而且也艺术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和勃勃生机。
长征是中华民族的神话,也是现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话。长征的壮举激励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他创作了一系列诗篇,歌颂长征中的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在1935年10月连续创作了四首诗词,《七律·长征》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杰出诗篇,也是毛泽东诗中之冠。
诗与史的结合,是毛泽东诗词基本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在《十六字令三首》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特别完整。山是这三首小令共同的主题意象,既是作者对山的外在形体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又是作者寄托一定情志的审美创造。这一整体的美学魅力具有远远超出形象内涵的启示力。无疑,这首词来自历史,也必然走向历史。千秋万代的人,都会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美学熏陶与理性教益。
朗诵《第十一位》
表演者:李淑敏
淑敏老师深情动听地讲述一位乡村女教师把她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用博大无私的爱和辛勤付出,陪伴了一批又一批渴盼学习知识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为他们开启了知识的心灵之窗。淑敏老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品的深刻内涵,诵出了教师闪光的灵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向“第十一位”教师致敬!向所有从事过教师事业与现正在教师岗位的人民教师致敬!
诗朗诵《致橡树》
表演者:张艳秋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艳秋老师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语言诠释得新颖生动,像一首经典而又清新的美妙旋律,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婉转悠扬的朗诵、抑扬顿挫的独白、声情并茂的表演……为广大居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是天津人艺始终秉承的优良传统。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只有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扎根人民生活、深植时代沃土,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图片源自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编辑 | 李丹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tianjinrenyi
新浪微博:@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