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李桢在中国电商行业刚起步的时候开了一家网店,经历了16年的磨砺和坚持,也见证了16年来网商的进化变迁史。电商红利的出现与消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消费的升级让李桢尝尽百态。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李桢的创业故事。
一、网商店主
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在“非典”中问世。彼时李桢正在一家外企做网管,工作不太繁重,所以注册了淘宝账号尝试做兼职。因亲戚做婚饰批发可以提供货源,头饰、发簪等婚饰品类成为她的主营产品。
因为做的是婚饰产品,李桢的店铺几乎没有回头客,加上网上购物还未普及,店铺起步阶段,聊天交朋友几乎成为每天的主要工作。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李桢还自建立了一个论坛,常常上传一些编发、头饰使用相关的教程,每天浏览用户100多,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2006年,李桢的店铺迎来第1万个好评,并升级为成为皇冠店铺。随后,李桢租了一间办公室,全职运营淘宝店铺。当时李桢已经和工厂合作,大部分商品款式参考流行元素自行设计,在样式和质量上稍高于同类产品,客单价在100元左右。
此时,淘宝红利时代已经掀开帷幕,大批店铺涌入。为了抢夺生意,很多店主采取低价、包邮政策,在产品上模仿和抄袭。入局早的李桢因此成为了“受害对象”。她认为,打价格战浪费精力,还不如把注意力用在研发款式和材质。为此她把国内外婚饰品牌全部看了个遍,每天睁开眼就在电脑前工作,熬夜也是家常便饭。
李桢避开低价趋利,让店铺逐渐走上正轨。从2008年到2010年,店铺的办公室和人员规模慢慢扩大。2010年,店铺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也在这一年,李桢注册成立了无锡水舞造型商贸有限公司。2012年,李桢租了1000平方米的厂房,用于部分产品的加工和手工工艺。
此时,李桢也终于收获了家人的认可。“父母开始愿意向别人介绍我在网上开店。之前别人问起我,他们都只说是搞电脑的。”2014年,在阿里妈妈武林大会上,李桢获得马云的亲笔签名公仔和50万元奖金。
二、经历风波
经过11年的发展,李桢的团队只有20个员工,店铺年销售额仅仅达到千万级,而产品方面虽新增了头纱、披肩、项链等产品,还处在小众类目里。淘品牌中例如韩都衣舍,当年双11的销售额已经过亿元。相比之下,大家一致认为李桢的步子迈得太小。
于是在李桢的主导下,公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是团队的扩充:新招20多人,导致员工数量翻番;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规模,李桢采取爆款战术,企图在短时间内增加流量。没想到这成为了公司失控的开端。
虽然人数扩张,但李桢公司的管理团队并没有真正建立,老员工善于自己单干但是不善于带新,出现了新人融不进来,人浮于事的现象。加上当时李桢的运营团队租了新的办公地点,和仓库工作地址分开,也导致了管理混乱。
而爆款战术给李桢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为了打爆款,李桢堆积了大量的库存,把客单价一度降至50元。结果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伤害了一些老客户。这些积压的库存也让公司现金流出现了问题。好在李桢的醒悟来得不算太迟。2015年,李桢把员工精简至30人左右,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展会来消化大量的库存。
三、步入正轨
通过平台后台数据,李桢把具有重复购物记录的消费者挑选出来。“之前我们觉得店铺的客户人群中,可能有20%是从事化妆职业的人,而80%都是新娘子。后期才发现职业化妆师的比例超过原来预计。”针对这些具有重复购物行为的化妆师,李桢尝试推出更多服务。
首先,公司提供专人服务项目,客服提前通知老客户上架新品。其次,公司与化妆师合作拍摄饰品定妆照,让他们的发型作品出现在产品详情页中。这样一来,店铺既能节省拍摄费用,对方也能宣传招生。最后,李桢把筛选出来的忠实化妆师粉丝聚集在一起,举办线下见面会和授课会。
见面会和授课会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解决库存。既然这些群体有二次或多次购买行为,那么说明他们对婚饰品的需求大于常人。因此李桢希望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带动店铺的增长,同时吸引更多同行的注意。
从2015年的50人分享会,到2017年的300人授课大会,李桢一共举办了5次线下活动,由专业老师讲解发型和婚饰搭配。2016年李桢的店铺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2017年,李桢收购台湾婚饰品牌梵谷后,变得越来越忙,如今她穿梭在资本、商业、互联网会议里,在各种行业活动中积极现身。
关于李桢的故事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阅读。
我是实体经济守望者,欢迎关注,一起讨论更多相关话题。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觉得该篇文章有用的话,右下角点个在看支持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