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本号曾推出《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哲学系本科培养方案(Williams College)》,这次推出的文章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三个方面,对南大哲学系与耶鲁大学哲学系做一比较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两个哲学系的官方网站。文章几乎完全是描述性的,没有做任何有争议(有趣)的价值判断。因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很多地方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是各自的特色。
南京大学哲学系与耶鲁大学哲学系的异同
文/佚名
南大哲学系和耶鲁哲学系分别是中国和美国最好的哲学系之一。南大哲学系在教育部2017年学科评估中位列中国大陆第3名(与另一个大学哲学系并列),而耶鲁哲学系在美国国内的排名常常在3--6名之间。
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三个方面来比较南京大学哲学系与耶鲁大学哲学系的异同。
教学理念
相较之下,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学理念更加丰富,耶鲁大学哲学系几乎没有教学理念(编案:美国大学在学校层面一般都会有一个mission statement,是对办学理念的简要陈述)。
南大哲学系在人才培养上,除了课堂教学和知识培育之外,还期望学生能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们有较强的理论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实际上,南京大学哲学系确实也为学子们提供了充分自由的空间和许许多多的培养机会,本科生能够申请“爱智慧”和“拔尖项目”两个科研项目,也有许多机会能够出国交换或是参加教学实习。
而耶鲁大学哲学系官网,则几乎看不到教学理念相关内容,只提到培养学生们的哲学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耶鲁大学哲学系课程主要有三个板块:哲学史、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伦理学和价值哲学。学生们则需要大致按照导论课程、中级课程、研讨课程的顺序学习哲学课程。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论文课程。
耶鲁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数量如下图:
学生们需要修习至少十二门课程才能达到本科毕业要求,而这十二门课程中至少要有三门哲学史课程(三门中有两门必须为 PHIL 125(Introduction to Ancient Philosophy) and 126 (Introduction to Modern Philosophy from Descartes to Kant),略相当于国内的欧洲哲学史上、下,但不包括中世纪哲学以及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两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课程、两门伦理学和价值哲学课程、一门逻辑课程以及两门研讨课程。
而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大家都较为熟悉了。按照学科分类要求,哲学一级学科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八个二级学科,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课程也主要按照这八个二级学科分类。学生们也需要大致按照必修课-选修课的顺序来选课。此外,学生们还需要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两篇论文。
南京大学哲学课的课程设置如下:
可以看见,虽然南京大学哲学系是按照八个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的,但是显然“中西马”(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占主导的,而其余二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则没有“中西马”重要。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强项,故而马哲课(选修+必修)所占的比例又超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如果将耶鲁大学哲学系的课程按照中国式的八个二级学科进行分类,我们可以看见:耶鲁大学哲学系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课程设置;只有少量的中国哲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课程;中国大学的伦理学恰好与耶鲁的(伦理与价值哲学)对应;中国大学的(外国哲学+逻辑学)恰好与耶鲁(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哲学史)对应。
在课程设置上,我认为还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南京大学哲学系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要高于耶鲁大学哲学系。
如果南京大学哲学系一名普通学生想要毕业,那么他必须修完14门必修课程和25学分的选修课程,也就是说他一共需要选修至少26门课程;而耶鲁大学哲学系学生只需要修完12门课程即可满足毕业要求。
不过,虽然南京大学要求修习的课程数量要远远多于耶鲁大学,但从课次上来看,南京大学一门课一般每周只需上一次,而耶鲁大学一门课大多数为每周两次。所以,南京大学要求学生学习的课次比耶鲁大学多得有限。
2.南京大学哲学系没有设置研讨课。
研讨课是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开展讨论与研究的教学形式。研讨课能够逼迫同学们精读文本(否则讨论时无话可讲)、提升表达能力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对谈本身即是一种哲学训练。就我有限的经验来看,南京大学哲学系没有设置研讨课程十分可惜(编按:南大已有新生研讨课。此外,DIY课程比较接近研讨课)。
3.耶鲁大学哲学系的一些课程更有趣味,或是更具实际用途。
比如说:时空旅行悖论这门课程科幻色彩十足,它讨论了时空旅行的可能性,从而引出时间的本质、自由意志的可能性、因果关系的方向等诸多形而上学问题;邻居和他人这门课程从宗教入手,通过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小说、诗歌和电影等诸多材料讨论了“我们”与“他们”、家庭、社区、道德等诸多概念;伦理与国际事务这门课程则包含国家行为、国际间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全球制度安排等诸多问题。
案例分析:耶鲁和南大两门课程的比较
耶鲁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导论性质的哲学史课程《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在25次课里介绍了7位哲学家,他们分别为笛卡尔(4次课)、莱布尼茨(4次课)、洛克(3次课)、贝克莱(4次课)、休谟(4次课)、里德(3次课)、康德(3次课)。课程要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期末论文,并要求学生每周参与一次50分钟的研讨课。
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欧洲哲学史(下)》与《近代哲学》十分相似。《欧洲哲学史(下)》在36次课里分别介绍了12位哲学家,培根、霍布斯(2次课)、笛卡尔(4次课)、斯宾诺莎(2次课)、莱布尼茨(2次课)、洛克(2次课)、休谟(2次课)、卢梭(2次课)、康德(6次课)、费希特(2次课)、谢林(2次课)、黑格尔(6次课)。
虽然课程设置和考评与授课教师关系很大,但是我们还是能比较《欧洲哲学史(下)》和《近代哲学》的一些结构性不同。
1.课时与教学内容
《欧洲哲学史(下)》的课次更多,但是介绍的哲学家也更多,平均介绍每位哲学家的次课时间也会更短。
2. 课程大纲
《近代哲学》的课程大纲要远远比《欧洲哲学史(下)》详细。(编按:课程大纲是否详细,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偏好。美国有些哲学教授的教学大纲非常详细,有些则非常简略。中国也是因人而异。)
《近代哲学》有近50页的课程大纲,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课程提纲、课程介绍以及参考文献。而《欧洲哲学史(下)》并不提供详细的课程大纲,大纲上只有简略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周历等。
3.教学考核
《近代哲学》有一次中期考试,一次期末考试,一篇期末论文。
A、《近代哲学》课程考试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有若干道问题,答题者选取其中的一些题目进行回答。期末考试会提前给出问题的范围,而期中考试则不会。这些题目有些类似国内考试的论述题,比如说:
在第三沉思中,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给了一个论证,上帝存在的前提是笛卡尔心中有一个上帝的观念。
【1】解释这个论证。【2】笛卡尔用什么其他的前提来达到他的结论?【3】笛卡尔是否可以使用与这一论证平行的推理来确定除了上帝之外的其他事物的存在,仅仅是因为他有这些其他事物的想法,或者论证是否只适用于上帝?请解释。【4】你认为这个论点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批评?请根据这个批评批判性地评价这一论证。
回答这一道问题需要十分了解笛卡尔的论证,并且能够给出恰当的批评,并解释这个批评以及为什么这个批评十分重要。
B、《近代哲学》课程论文
老师先布置五个课程论文题目,学生们自行选择一个进行作答,比如说:
解释并批判性地比较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身心关系观点的联系——确保能够解释在每个哲学家的观点中,为什么在思想中发生的事情与身体中发生的事情有关联。哪一种观点更值得辩护?请解释。
与《近代哲学》不同,《欧洲哲学史(下)》的考核没有固定模式,但一般是一篇论文和期末考试。论文与课程内容相关即可,考试分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种题型。相较之下,南京大学哲学系对于论文的考核更加自由,考试考核则更加偏重记忆性的内容。
作者简介:作者选择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