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让记忆化成文本:记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2019年度新成员培训会

让记忆化成文本:记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2019年度新成员培训会

阅读量:3837804 2019-10-27


2019年10月25日晚,南京大学口述历史协会2019年度新成员培训会及近期成果分享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思源楼101教室举行。到场的还有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冯平平老师、常州日报记者(常州市口述历史研究院)高亢老师,以及常州工学院口述史研习社的同学。
会议开始,纪录片部王钊同学展示了纪录片部的优秀成果,简要介绍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纪录片、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口述历史纪录片、南京鼓楼统一战线历史文化资源纪录片以及新疆锡伯族口述历史纪实这四部纪录片,并给大家展映了纪录片部的最新成果——《筑梦金华》——昆山张浦镇金华村四十年变迁口述历史纪录片。
▲《筑梦金华》纪录片
接着,武老师以已有项目为例,讲述了为什么要做口述史、如何做口述史等问题。
武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口述史研究的现状。中国口述史研究主要有若干阵地:第一个是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的“华南学派”,注重“眼光朝下”,用人类学的方法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由这一学派的影响,而特别重视口述历史史料的采集和整理;第二个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中心,侧重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采集制作,团队以《我的抗战》口述史纪录片而著称;第三个是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杨祥银教授等,注重译介国外的口述史理论,开展理论研究;第四个是台湾“中研院”近史所,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注重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访谈录的采集出版。南京大学口述史协会成立于2013年,主要学习台湾“中研院”的研究范式,侧重于文本记录,目的是为历史研究增加全新的、可靠的、有价值的史料。“唤起记忆,制作文本,保存史料”——目前团队已经出版了四部作品,我们的目标是做出南大自己的口述历史学派。
谈及研究规范的问题,武老师介绍了项目开展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每一个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将成员召集起来开一个研判会,讨论这个项目是否能做、要达到什么、怎么去实践等问题。在样本选择上,要遵循“采访时间宜早不宜晚,对象年龄宜小不宜大,事件宜近不宜远”的原则,受访者年龄在60至75岁最佳。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退休,对工作的回忆可以抛开得失,更为客观,75岁以下的老人健康状况相对良好,能够比较清楚的讲述表达。除了研判会,还需召开培训会,对所有参加项目的成员进行访谈、采集、文字整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武黎嵩老师讲话
此外,武老师还谈到他做口述史的动因之一,源于没能记录身边长辈人生经历的遗憾——卞孝萱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生前常与自己闲聊,武老师十分遗憾自己没能将这些闲聊记录下来,错失了珍贵的史料。因此,他也鼓励大家从身边出发,尝试做自己亲人的口述史,通过有意识的提问,更加深入的了解亲人的过往,“口述史就在我们身边”。口述史是一个人记忆的文本化。口述历史研究,更要遵循历史学的道德法则,常存“敬恕”之心,敬就是要对受访者的经历、选择保存一份敬意,一份尊重;恕就是要通过细节的记录,还原一个人的生命经历,让每一种人生都得以肯定。武老师最后说道:“我们不是历史的法官,不能审判别人的人生;我们只是历史的记录者,记录着别人用一生经历的曲折与故事。”
最后,万熙雯同学详细介绍了口述史稿件的整理规范和要求,樊泳泽同学和李泽晖同学分别分享了新疆锡伯族口述史项目和渡江战役口述史项目的经验。他们或从讲述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感受到国家政治风云如何席卷地方,或从看似程式的客套话中察觉到历史演进在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亦或在聆听之中,惊觉找到了史料记载的某项制度的现实解读。
整场培训会持续了两个小时,大家收获颇丰。会后,南大口述史协会还与常州工学院的师生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交流。
历史是一份事业,我们面对着历史,背后便是未来。我们希望在历史的浪花中发现永恒的不朽的事物,我们希望口述历史这份工作,开启我们走进历史学的一扇门。柳诒徵先生曾说:“吾人读史,不能禁世之无乱也,而能知所以拨乱世而反诸正。”本次培训会是南大口述史协会新一阶段工作的开始,也希望用这句话与诸位口述史爱好者共勉。
▲与常州工学院师生交流
文 / 南大口述史协会
图 / 南大口述史协会、常州工学院口述史研习社
编辑 / 王伊麟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