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甘肃兰州
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长期从事舰艇结构与设备抗水下爆炸与核空爆研究,在理论、实验、应用及冲击环境记录仪研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解决了舰船抗核加固及战效预估的关键技术。80~90年代从事船舶流固耦合动力学、振动噪声、新型船及极大型浮动结构的研究。创造性地把水动力学与结构力学融为一体,建立了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并在该船舶力学新领域的前沿进行了二维与三维、频域与时域、稳态与瞬态、线性与非线性的系统性研究,创导了船舶水弹性力学实验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用于新船型的研制,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
朵英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甘肃永靖
自动武器设计专家。任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学科教授、博士导师,兼兵器工业第二O八研究所首席技术顾问及华北工学院博士导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公司科技委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理事;轻武器专业委员会顾问;轻武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工业出版社顾问。历任中国兵工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名誉理事;轻武器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国防优秀科技图书基金第一、二、三届评委会委员;轻武器预研专业组长;大型武器系统计算辅助设计副总指挥。??长期从事自动武器研究与开发、动态测试技术及武器动力学研究,为我国自动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研制的某式轻重两用机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至今仍是我军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担任总设计师研制的某式自动武器,总体性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已陆续装备全军。
文 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 甘肃兰州
籍贯安徽泾县。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6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在微分动力系统领域的若干基本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非扩张吸引子Williams猜测,不可逆系统的C1封闭引理,流的稳定性猜测,C1连接引理,Palis稠密性猜测等。以北京大学动力系统讨论班为依托,与同事和学生一起,把西方的理论与我国廖山涛院士独特的理论结合起来,将研究工作推进到国际前沿。1997年获陈省身数学奖。2011年获华罗庚数学奖。
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 甘肃兰州
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
1990年3月3日抵达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终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0年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2002年担任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任第11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同年获得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是第二位获此奖的中国科学家;2009年担任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同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学术与出版委主任;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获得沃尔沃环境奖 。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长期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 。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甘肃兰州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
柴天佑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智能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30多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主持研制出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提出了以综合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全流程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方法,主持研制了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钢铁、选矿、有色、电力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卢 柯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 甘肃华池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3),博士生导师(1995),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吉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沈阳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纳米材料顾问委员会”委员;“ISMANAM年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贾承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 甘肃兰州
籍贯河北蔚县。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获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总结和发展了前陆冲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总结和发展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推动了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开发事业。代表作有《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特提斯构造带北缘盆地群构造地质与天然气》和《21世纪初中国石油地质理论问题与陆上油气勘探战略》。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徐德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甘肃兰州
1976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83年获得南京化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在硅酸盐工程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在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粉体工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对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水泥干法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新颖的观点、概念、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开发了三个系列的X?L型技术,使国外引进的三种立筒预热器窑产量翻番,节能30%以上,水泥熟料质量显著提高,利用该系列技术改造了120多条生产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创造性地提出了高固气比悬浮换热和反应理论,利用原创性的高固气比预热预分解技术建成10余条生产线,主要指标创同类型窑国际领先水平。主持设计了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业渣水泥生产线,在20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各项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在悬浮态煤干馏制油、超细粉体制备、非磁性铁矿悬浮态磁化焙烧和循环经济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荣获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李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甘肃金昌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英国石油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创新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最近发展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和光电超快及成像光谱技术,发展了纳米笼中的手性催化合成、汽油和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并已工业化;从2001年起,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型太阳电池探索研究等。先后在国际上提出了异相结、双功能助催化剂和晶面间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的新概念,在光电催化领域,提出了助催化剂、空穴储存层、界面态能级调控等重要策略,为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了科学基础。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甘肃通渭
1978年9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6年8月获得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分别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等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尚永丰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甘肃通渭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杨子恒(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6)甘肃通渭
1997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从事进化和统计遗传学教学研究工作, 历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200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大陆旅英华人;2010年担任伦敦大学学院遗传进化与环境系R.A. Fisher 统计遗传学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顶尖千人计划”。主要从事分子进化、分子系统学、群体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统计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胡文瑞(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甘肃平凉
油气田勘探开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为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二等奖8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52篇,主持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7项。曾获中国石油铁人科技成就银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胡文瑞从事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工程管理40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长庆油田工作34年。
陈化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 甘肃靖远
病毒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3月生于甘肃省白银市,籍贯甘肃白银。199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动物流感病毒研究。她发现了决定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哺乳动物能力、致病力和在哺乳动物间呼吸道传播的关键分子及其相关机制,为H5N1和H7N9病毒的科学认知、风险评估、防控政策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她创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丨Lance岚
图丨网络
编辑丨沫宇柒 Lance岚
出品丨优乐视界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