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正在热映,今天票房已经突破了5,在朋友的邀请下,我也终于踏进了电影院来观看。早前就已经做好了看完电影要郁闷一段时间的准备,作为校园暴力题材的电影,里面必定会有很多沉重的话题,不过感谢编剧让我能够在电影院里畅快呼吸。
相信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无论是被害人,还是施害人,亦或是旁观者,当你到了一点的年纪,回想当初都会心有感触。尤其是被害人,也许会怀着沉重的心情生活一辈子,这种沉重,一般人根本体会不到。
也正是害怕这种沉重的心情在电影里面体现地太突出,意识到自己也许一下子承受不了这种沉重感,所以各种给自己做心理暗示。但是无论我做多少准备,在幽暗的电影院里还是哭得稀里哗啦,虽然努力克制,但是眼泪是止不住的。
不过感谢编剧们,没有把这部剧写到让人崩溃的地步,里面依然有很多轻松温暖的情节,甚至还有笑点。青春少年们为了理想拼搏,还有陈念和刘北山两人互相之间的扶持,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当然还有那一句“硬不硬”。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呼吸没有那么难受了,眼泪也没有那么汹涌。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林咏琛、李媛、许伊萌,三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编剧,他们完全有能力把剧本写的更沉重一些。主导负面情绪的电影,完全可以有更多善良的人在其中湮灭,不过我们没有看到那么多,就连大反派魏莱也是被陈念误杀的。陈念和刘北山无论心中有多少愤恨,他们也没有想去杀人,只不过当“杀人”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的时候,他们用了年轻的处理方式。
在情节设计上,故意把魏莱的死因后置,观众都怀着一种稍微大快人心的心情在等待这个死因。相信很多人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心情都跟陈念差不多,抗拒警察,不愿意交代事实的真相。这种不相信警察的情绪,一定触动了很多人,勾起很多人的同情心。
但是我相信,到更后面,也许观众们会比较不理解,为什么在明知道刘北山扛下所有罪名后果会很惨,而陈念只不过是误杀而已,为什么不愿意去争取一个对于两个人都相对好的结局?陈念怎么忍心把所有的罪名都加到刘北山的身上?而且强奸罪本来就不是他。
也许只有在黑暗里挣扎过的人才能够理解这种心情,当你长期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一种让你每天心惊胆战的困境,你想要摆脱却怎么也摆脱不掉,这时候你看到了一丝曙光,你就会不惜一切地抓住它。也许只有这时候才能激发一个人最深层的求生欲,电影里刘北山对陈念说的那句: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这里可以看出他多么想让陈念脱离这个环境,去北京,去更安全的地方,即使没有他的保护,陈念也能安全生活的地方。
也许是电影里面,陈念和刘北山在警察面前的演技太过高超,让我有点出戏了,没有在他们两个人这种挣扎的情绪中继续纠结,原本哽咽的喉咙,气息终于通畅了。不过在警察郑易骗陈念说刘北山被判死刑的时候,情绪还是崩溃了,眼泪止不住的流,虽然心里面的追求司法公正的势头放下了,但是情感的堤坝还是决堤了。
那个镜头其实很佩服导演的取景角度,没有去抓陈念的表情变化,而是一个陈念背面的长镜头,通过逐渐弯曲的后背和低下的头颅来表现情绪,让观众能够更切身的体会此刻陈念的心情。表演崩溃的表情,相信大家看得都不少,但这次导演不让你用眼睛看,而是让你用心去看,这才是最戳中人心的地方。
所以为什么是编剧救了我,为什么导演没有救我,因为电影里面各种场景的布置,镜头语言的运用等等,都给人一种非常压抑的心情。陈念漆黑的住处,每天还有走那么长一段昏暗的道路,以及刘北山天桥下的破房子。另外,那个刚从乌云里出来,但不多时又被乌云遮蔽的太阳,都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导演在这方面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也难怪有些人说里面的不少镜头看到了王家卫的影子。
说实话,如果剧情再沉重点,再加上这样的镜头语言,也许真的很多人就崩溃了,也许心理承受能力稍微低点人,看完就已经崩溃了。
我用了一个片尾勉强走出情绪,你用了多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