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2)
一个老师假如当人家的下属当不好,这是因,以后你的学生出去,都不是好的下属,是结果,都要想想这个因果会相续不断。因为我们的身教给他做得不好嘛。一个学校里面的老师对国家领导不尊重,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出去都是骂国家领导,这我们都观察过,这个造的罪业都很大。逞一时口舌之快,把下一给带坏了。为了自己的身心、为了团体、为了未来,别给自己的人生造下很多的障碍。“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不然还要收拾残局。发完脾气,要再把这个隔阂去掉,有时候挺难的。而一个人的德行,就从能不能忍辱开始,“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福气看自己的肚量。我们知道发脾气都有这么不好的坏处了,就有警觉性。脾气也是病,自己德行上面的病。那既然是要治病,得把病根找到。人为什么发脾气?比方贪,贪不到,就生气了,不顺己意,就很容易生气。比方今天吃得好,很贪这些美食;明天太太煮上来,“今天这个我不喜欢,怎么比昨天差”,嗔恨心就上来。所以不顺己意就容易起嗔恨。好面子容易恼羞成怒,也很容易发脾气。再来,对人有成见,都放在心里面,就会借题发挥,这也容发脾气。大家要了解,自己的心要自己爱护,不要把纯净纯善的心变成垃圾桶。把别人的不是都放在那里,不就把这个善心都当垃圾桶用了?所以坦白讲,几个人自爱啊?明理的人才会自爱。而且我们要了解,“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可是他傲慢、可是他贪心啊?”那是“苟不教,性乃迁”,那是习染,那是他的本善。我们都记他的不好,那叫认假为真,那是假的。你说这个脾气大,那你把他的脾气拿来我看看?那是虚幻的嘛。他一时遇到一些境界发起来,他现在也没发脾气,假如脾气是真的,应该随时存在才是真的。会变的就不是真的,永恒不变的才是真,会变的就是虚幻的。不变的是什么?他本有的真心。他只要把这些习气都放下了,他真心一现前,他是圣人,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仁慈,都是利益众生,这是每个人本有的。“圣与贤,可驯致”,我们假如坚定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圣成贤,对人不会有成见,只会帮助他改习性。所以难,难在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解,一了解了,决定用正确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不会对人有成见。别人错误,你替他更担心,帮助他,善巧用很多的方法来协助他提升。再来,傲慢也很容易发脾气。一傲慢就瞧不起人,容易指责别人。所以这些错误的心态,都要把它转变过来。那既然知道这个病根所在,用什么药来治呢?有六个“忍”的方法:“力忍”,把脾气压住,这是症状解。“忘忍”,算了算了,不要计较了,“宰相肚里能撑船”。“反忍”,反省自己。人与人会发脾气、会冲突,有一句俗话叫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只要冲突了,两个人都有问题,所谓半斤八两,不用去比。真正有修养,对方怎么恶劣,自己不会被激怒的,一定双方都有错误了,突才会产生。
那可能有人就会问了,假如一个完全没有错,一个错全在他那里,那会怎么样?那个完全没有错的人最后就变圣贤人,他吃不吃亏?您看,我们看事情都很看表相、看一时。比方说,舜王的父母要害死他,我们一看,舜王好可怜,这父母太可恶了。但是您看,舜王还觉得是自己错,他们没有错,还觉得自己错,他吃亏了吗?假如是我们,早就跳起来了,“我都没有错,还叫我跟他认错,我跟他拼了!”拼了又怎么样?舜王连没有错都反省自己,都是自己错,最后成圣贤。智慧、德行、福报都圆满,做了天子,哪有吃亏?所以学圣贤教诲首先学吃亏,不要争理,不要计较,反忍。“观忍”。他那些脾气都是假的,都是刹那在变化的,你观到这个真相了,你就不去计较他了。包含你观察他的成长背景,原来他在学校、在家庭里面,又缺爱、又缺教育,你不只不跟他生气,你还会怜悯他。这个我们在带班过程,本来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夸张,一了解,就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你再看他,你就气不起来了。“喜忍”,所谓回嗔作喜,本来要发脾气了,转个念,笑了。为什么?突然想,对方就是来提醒我,我都学了八年、学了十年了,脾气还这么大,他是监考老师,我要感谢他。知道我自己有几两重,马上就回嗔作喜了,看一切人都是老师,都是来成就我的,这是喜忍。“慈忍”,都为对方想。比方刘宽,他的太太一辈子没看过他发脾气,就安排了一个事情,让他的婢女,在他穿好朝服等着要上朝,盛装,把羹汤端过去,羹汤很烫,然后故意不小心翻倒,把那羹汤淋在他的衣服上面,看他生不生气。人有时候吃饱,不要撑着乱……当然他太太或许这么做还是有点无聊,不过现在想想还满有意义的,因为他太太不这么做,这个故事还没得讲,还是要感谢他的太太,安排了这个布局。结果一倒下去,一般的人一定是:“我要上朝,哇,很烫啊!”脾气就来了。“我、我”,有“我”就会生气了,没有“我”就不生气了。我们刚刚说要找到病根,擒贼要擒王。贪、嗔、痴、慢、疑的贼王是谁?就是“我”,就是自私自利。“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把根斩掉了,这些习气就没有依附的地方。这也是《了凡四训》讲的,要直接从根本把它给斩断。刘宽为什么没生气?一般我们来讲,很难不生气,因为他为对方想,所以第一个念头就是怕她烫伤了,马上:“有没有烫到你的手?”好像之前也跟大家讲过,有一个媳妇,新加坡的一个媳妇,他的先生非常佩服他的太太,而且还说到有时候自己的母亲错怪他的太太,他的太太还跪下来认错。错怪是她没错,被误会了,而且还跪下来给她婆婆认错。诸位女同胞,谈到这里,我们做得到吗?从行为当中,觉得做不到,其实从心地上去体会,不难做到。“慕贤当慕其心”,这些有德行的人、圣贤人,你只要从心地去效法他,其实不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为圣贤人的心是我们本有的,一相应了,要做就不难;心境没有到位,要勉强我们,也很难。当时这个太太接了他先生的话说,不会,一点都不委屈。因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婆婆是家里的宝啊,是我们的福田。没有婆婆,我们怎么教孩子孝道?所以看到婆婆生气了,会伤身体啊,赶紧念头里面就是怎么让婆婆的气降下来,一跪下来,婆婆的气就降下来,她不只没委屈,心安啊。“慈忍”,念念为婆婆想。大家再冷静体会体会,媳妇跪下来道歉,这个戏剧会不会继续演?会。一般的人讲,好委屈,好难过。但是看戏要看完整,这个媳妇跪下去认错了,过几天,事情会不会水落石出?人都忍不了一时的委屈,最后一发脾气,事情更糟。忍住了,日久见人心,何必要一时争个你死我活、争个是非曲直呢?那个都是好面子,或者傲慢,一定觉得是自己对、自己高,才会这么坚持。不然亲人之间应该柔软、应该懂得退让,不应该是这样。婆婆后来知道了,心里想,我都错怪她了,她还跪下来给我道歉,这样的媳妇,月15号打灯笼都找不到。那不是更疼她了吗?这一个慈忍,媳妇多了一个妈妈,婆婆多了一个女儿,那不是转了整个家庭的气氛跟命运吗?圣贤教我们感化,用自己的行为感动对方,感化整个家庭的命运。好,这是跟大家讲,嗔要调伏,丝毫不能放松,不进则退。
我们冷静看看,我们学传统文化,刚学的时候脾气好,还是现在的时候脾气好?这个得要我们自己勘验自己。我们因缘上在学习,可是假如不对习气下大功夫,还在增长,这个不得不慎。明朝有一个大儒叫薛瑄(薛文清公),他感叹到,“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要克服习气,没有到“不计成败,不顾生死”,“啊,又发脾气了”,人有时候自己伏不住,又开始气馁、开始沮丧了,那还是习气,那变成怀疑自己了。所以“不计成败”,只要错误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转过来,哪还有时间在那里沮丧老半天?是不计成败,不顾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所以今天要调伏这个嗔恨,那必然要下一段功夫,但真的又发脾气了,要真实面对自己,然后去真诚的承认错误,去给人家道歉,就对了。不然发了脾气还在掩饰,那就“倘掩饰,增一辜”了。第三,不痴,不愚痴。首先表现在哪?他知道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果相续的,深信因果。比方说《弟子规》“闻誉恐,闻过欣”,“闻过欣”是因,果是什么?“直谅士,渐相亲”。“能亲仁”,亲仁是因,“德日进,过日少”是果。“父母呼,应勿缓”是因,以后出去工作,服从领导叫果。全部都有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是因,余庆是果。那从大的来看,我们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不衰,那就是我们的祖宗有德啊!所以人感恩,他不会愚痴,他不会在福报当中都觉得理所当然。假如每一个人都深信因果,他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就慎重,不会放纵。深信因果,他就不会情绪化、不会意气用事,意气用事就不理智了、就愚昧了。其实当一个人在意气用事的时候,他也是不自爱,在糟蹋自己。了凡先生有讲,很多人其实都有很好的天赋,“天下聪明俊秀不少”,都有很好的天赋,可是这一生为什么没有什么成就?“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意气用事就是都顺着自己的脾气、性格在走。我们自爱了,应该提醒自己犯的错,期许后不再造。这样的人是理智的,这样的人是不蹉跎他的时光。我们都听过颜回不贰过,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跟我们有大关系啊!错误继续发生,折了福,也折了自己的智慧,所以应该效法颜回夫子的精神。我们很可能不能真的达到不贰过,但是这个精神要在,犯了一次错,就要高度的提醒自己,不能再犯。比方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像我们写字用钢笔写,那钢笔,你假如没有随手把盖子盖好,不小心一碰,滚下去,然后笔头撞到地上,这支钢笔就废了,很心疼,它摔坏了。我有一支钢笔很好,摔坏了,很心疼,而且觉得对不起送我钢笔的朋友,所以就期许自己不能再有这个情况。那越提醒就养成习惯,每一次哪怕别人跟你讲话,就把笔套先盖上。不然有时候讲讲讲,你的专注力就过去那里了,就忘了,手晃一下可能又会掉下去了,所以一盖好就不怕后面的因缘怎么发展包含我们常说要爱惜物命,不要误杀了生命。“举步常看虫蚁”,“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长养自己的仁慈之心。虽然这些道理都学过了,可是在生活当中,有时候一急躁:早上一起来,好渴,喝点热水,热水瓶一按,刚好蚂蚁在出口处,可能在那里玩耍还是怎么样,那我一个不小心按下去它就死了,一死,三只、四只,哎呀,这句话都没落实好。这三四只蚂蚁已经用它宝贵的生命来提醒我,没有落实仁慈心,那我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所以冷静,每一次要按,要先敲那个出口,say hello(打招呼)一下,看一看都没有了,再按。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细节,都提醒自己后不再造,人的心会越来越恭敬、越来越细腻、越来越谨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从这些生活细节来练自己的真心,练自己的爱敬之心,不然怎么学都变成知识,落不到生活上面去。包含《弟子规》说“缓揭帘,勿有声”。刚好前一阵子,我在用窗帘,结果一拉,那个塑胶套断了,窗帘就垂下来了,就感觉其实落实《弟子规》一句都不容易。那当下我们的念头就是要期许自己,这个要改。
我们也有可能念头变成:这个本来就这么紧,谁用都会坏。那这个念头叫“倘掩饰,增一辜”。坦白讲,本来一个掉了,结果过两三天,第二个、第三个都掉了,这代表自己的动作粗鲁、不够柔和。所以窗帘是我的老师,它提醒我心性还差得很远。刚好我们一位杨学长,我就请他来帮我修理,很快就把它修理好了。我要珍惜他的付出,所以从那一天开始,每次要用窗帘,要先轻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状况。可是大家去体会,光是一个用窗帘对我的帮助就非常大,因为会从这个动作当中培养做哪一个动作、讲哪一句话,先调柔,不要太粗鲁。会学的人举一就反一切了,要把这样的心用在一切处,这是善学的人;学一句会一句,那叫学知识,那就学得比较呆板了。包含找不到东西,那可能我们就没有落实“置冠服,有定位”,所以一次找不到,要“后不再造”,马上改进。不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包含会掉东西,我这些情况也常发生,所以都会不断的提醒自己,甚至于用一些方法来调整。比方以后要离开自己的房间,或者离开哪一个地方,都养成习惯,检查一下再走,这样这种掉东西的情况慢慢就改善。所以改过才是不愚痴。再来,“不痴”当中第三个重点,其实这些重点,因每一个人的体会而异,甚至于坦白讲,没有一件事情跟“不痴”无关。为什么?不愚痴就有智慧。那请问我们智慧在哪里体现?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你在任何一个动作里面,不是迷就是觉。所以举这些例子只是跟大家交流,事实上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不是愚痴就是有智慧,都要在每个细节当中去自我观照。比方抉择一个因缘,像现在很多地方在办论坛,办论坛很好,但要了解办论坛是宣传、是播种,可不能把论坛当作“办论坛等于文化复兴”,那这个认知就要调整。有没有一个农夫说播种等于收获?没有吧?播种以后要怎么样?要施肥、要浇水、要种种努力。而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化不可能求短暂就见到效果。本身急功近利就不符合教化,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必须认知到每件事情它的定位,它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这个要清楚。所以办讲座是播种、是宣传。接着,要引领大家扎根,要把德行的根扎好,要把经典落实,这才是学传统文化。因为不落实,他就把传统文化学成知识了。学成知识会有副作用,“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那反而他傲慢增长,他不只不能弘扬文化,还会起副作用。所以曾子在《论语》里面讲,“人能弘道”,他得自己落实、做到了,正己就能化人,感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可是他要正己,他首先要淘汰这些习气,贪嗔痴慢疑,那得要有一个过程,要下功夫。而且要怎么样?不断的熏习。“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没有读经、没有听经,慢慢习气就伏不住了,那是古人留下来的话。我们现在一日不读书,面目就可憎了。那必须什么?他要播种、他要办论坛,先考虑当地能不能提供传媒(电视台)每天播放?有,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很多地方,播传统文化的节目播了好几年了。他这个论坛一办完,大家在电视当中可以长期学习。所以有智慧的人,在起一个缘分,他会看得很深远,他不是说,起了一个缘分,后面怎么办他没想,也不管。所以要有这些媒体,让整个人民大众长期熏习。或者他办论坛,就公告哪里有长期讲学的教育中心,就让这个地方的大众,愿意学习的就长期去这一个教育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配套,护念大众长期学习的因缘,那这个教育中心就负起施肥、浇水这些种种。而且这个教育中心,还要教导大家如何落实在自身、如何落实在家庭、如何落实在学校、如何落实在他的单位、社区。甚至于这个教育中心,假如好人做到底,还要辅导这一方建立各行各业的榜样。社区有社区的榜样、学校有学校的榜样,这个地方的人,都可以去向这些榜样学习,那你这些配套措施就很完整了。但是假如论坛一办,几千个人去上,上完之后没有后续,他一下子很热,现在可能就冷下来。所以起一个因缘,就要考虑这个缘分后续的发展。古人有说,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当宰相。不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想得全面、看得长远。包含你约请来的老师,他要是牺牲奉献,他不为名、不为利。为什么?因为他站上讲台代表中华文化。那社会大众他还没深入经典,他的信心建立在哪?建立在讲课的人身上。假如一段时间他观察,怎么请来的老师都是追名逐利的?哎呀,传统文化别学了。那他信心就受打击。所以我们邀请来讲课的人,都要对他们有了解,是真正不为名、不为利的,能给我们这一方起好的表率作用,再邀请。那坦白讲,不只为人民好,也为这个讲课的人好,不要让他做不好的榜样,产生对人不好的影响,这样他也罪业。办公家的事不能怕得罪谁,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情。而且你在邀请老师,传统文化是师道,是师承。他有没有好的老师在学?没有好老师、没有师承,传统文化要学成,不可能。他被人家一肯定,慢慢,傲慢心会增长,他就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就不依照经典了。但有师承的人,他讲话要依照经典、依照老师教诲,他不敢乱讲。孔子给我们很好的榜样,孔子“述而不作”啊!这是跟大家谈到的在抉择缘分都要会判断,包含抉择人生的伴侣,都要很客观、很冷静,不能愚痴。今天就先跟大家谈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 回向一切众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延伸阅读
振兴师道(一)
振兴师道(二)
振兴师道(三)
振兴师道(四)
至圣先师孔子为师之风范(1)
至圣先师孔子为师之风范(2)
至圣先师孔子为师之风范(3)
至圣先师孔子为师之风范(4)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1)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2)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3)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4)
妄念无数,何念是我?前念是我,后念又是谁?
祈请文
如何化灾祈福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