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④832新闻传播实务
初试参考书目: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
复试科目:
①01300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专业外语
”
报考难度分析
“分数线:320
拟录取人数:9
报录比:199:10
难度系数:★★★★☆
”
复习经验总结
“
我的复习:
9月(看书理解)+10月11月(泛背笔记)+12月(疯狂背重点)各个阶段情况之后会说。
资料:买的资料,笔记很好,对我来说是花钱买效率
9月:
看书理解,我把《新闻学概论》《新闻史》《传播理论》看了一遍,速度比较快,一是有笔记(我后来基本是先看笔记看一章,知道一章的主干,再看书本理解知识点以及获取书中丰富的例子)。二是三本书中其实真正会有理解问题的只有《传播理论》,结合笔记不懂处反复,个人觉得是最有趣的一本。现在回头看,9月感觉最大功效是把《传播理论》理解了,之后这本书知识点的背诵就轻松迅速。可能是个人比较喜欢这本书,选择性机制就起作用了,其他两本看过忘记….
10月11月:
泛背3本笔记所有内容,回头看来低效盲目又痛苦,12月才觉悟真题即重点,重点即王道。泛背尝试过的方法:
1.听录音,之前看有前辈推荐此方法加深记忆,我也做了尝试。(手机基本都有录音功能,不过对我来说效果不大)
2.手写笔记,再背自己的手写稿。这对我更有用,自己的字比印刷字入眼,相当于在写大题目,可以同时注意字迹和排版,缺点是太费时,所以可以有重点的手写。
PS:10月11月掐时间基本背完两轮笔记后,我空出了一个晚上进行了一次类全真模拟,完成了二模试卷(包括注意字迹清晰,答题规范,时间控制,因为知道自己可能只有空进行一次,这次模拟大大超时了,有一些知识点没记熟,发现了写字问题(我平时写字行书,模拟中连续写10张左右正楷A4手就不行了,和同学吐槽说是不可能的任务,同学短信我说,别担心,他法学考试经常写更多,平时多练练,考试的时候一般会超神,事实证明果然)。模拟成绩118(新闻传播基础),出乎我意料是群里第二,虽然心里知道118这个成绩有水分,没记熟的翻了书,但我知道论述写下去还是有思路,感觉是自己可控范围,文字流畅度、结构觉得应该不会比别人差,感觉可以跟人争一争,这一次模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还剩不到一个月发愤复习下去的信心。
12月:
12月得知考试时间提前到12月27、28考,感觉不太好。那个时候自己还因为复习强度加大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小问题,人也混混沌沌,就质问自己再这样下去还考个X,但由于目标坚定,以及模拟的鼓舞,没有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及时调整状态开启了另一个新模式。
读后我调整了复习方法,确定了真题即重点,重点即王道方针(复旦试题特点),这其实大大给自己减负了,既然内容少了,一定要背好,要有把死考点都拿下这样的决心。背到的才是分数,别觉得死板,这个就是基本功。最后不到一个月针对专业做了如下工作:
1)新概、新史、传播打了3张A4纸名词解释真题,看一个题目背解释(不止10年请把历年的真题收集齐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真题,可以到可以去传媒人论坛找),每天白天背一遍晚上睡前背一遍,一共5-6遍还是有的。所有的方法都是浮云了,背到的才是实在的分数,简单粗暴的背诵,不断重复。名词解释的真题背熟后,又整理了延伸版名解背诵(每一章自认重点+参看学姐给的重点),同理背诵,抛弃“可能不会考”这种想法,出现犹豫的时候,选择背,并且背了就要背熟。
2)论述题历年真题要保证没问题,即历年真题里出现过的知识点如1)背熟。新闻史还做了重点专题准备:【清末新闻法治、北洋军阀时期新闻法治、国民党新闻法治、中共新闻事业发展史及每个时期的代表报纸及其背景内容、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民营新闻事业、新闻改革、各种名人(梁启超、王韬……)等】还做了万一考大脉络的准备。链接里的学长整理写了“试述中国近代报业(自1815年至1911年)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举出各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报刊。”的答案,可以直接参看链接里学长整理的答案,很不错。1911年后的基本脉络,我参看黄瑚老师的论文《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也基本写了一下,万一考了这个也心中有数。新闻学概论,今年换了第五版新版,着重复习了新增内容。新闻学概论和传播理论,按文中学长思路,为每一章都出一道大题或思考一个关键词,一个题目至少涵盖一章内容,至少构思一下能答的点,思考结合时事,做到心中有数。
3)找了李良荣、黄瑚、黄旦等老师近几年的论文,着重看了李良荣老师2014年的所有论文,以及李老师之前的关于新传播革命、新意见领袖等最近仍然比较热的话题的论文,作了笔记,如果考到,能用自己的话写一些。(一开始想把论文观点按行文逻辑思路都记下来,比较痛苦,后来一想这个是研究生入门限时考试啊,老师的要求不会那么高那么苛刻的,于是释然了,记一些自己能运用的观点就好)
4)实务两本书把考过的书中的名解背了,简答还是有不少书中的内容,尤其是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考点与答案基本都在书本的目录里,考的相对简单,感觉是送分题。我就想送分题不能掉,但时间不多了,我就也是按章出题,每一章下的各级目录基本就是答案(当然每一级目录要理解),把大框架把握了,其他自己可以编。我把学姐的10年真题打成3页word版表格版方便携带,与目录对比着看哪些考过了,哪些可能会考,还是好复习的。垂死挣扎到考试那天的中午还在食堂看…
5)热点事件案例准备,多角度辩证的观点。一方面为评述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案例储备,因为有时候写答案时需要举例子。买了传播小王子的《80讲》,一年的热点都归纳整理了,也是省时省力的工具,考前有留意看了郭美美专题,实务考到了。复试准备的时候也是用这本书做了不少准备。
6)实务名词解释准备。考得很活,趋势是考年度热点概念。我结合《80讲》和复旦新闻学院官网做了一些名词解释准备。(后话:今后的考生,要更加注意从复旦新闻学院官网讲座中找复旦关注的热点,今年有考到“媒介融合”名词解释,我准备到了,还考了“互联网金融”,没准备到,但反过去看“互联网金融”甚至“移动APP”其实在复旦发布的讲座信息里是有一定体现的。)
7)评论准备。读学姐发的评论写作指导PDF,结合网上搜的前辈经验谈,自己建立了几种写作思路,思考模拟一遍。从《80讲》里准备点案例。
8)看《80讲》做应试准备,里面有一些答题建议。比如遇到不会的名词解释,论述,怎样用已经的知识得尽量多的分 balabala
9)考前一晚提醒的复习点,完整复习一遍。
我列了9点,真实做的可能还有一些琐碎的事更多,不知大家看了会不会觉得有点乱,其实是把自己所能想到的该做的所有准备都做了,就是对得起自己的人尽其力,从而获得一个比较好的考试心态。概括来说就是【真题+延伸重点+大牛老师论文+实例+答题技巧】。大家注意我把很多资料做了压缩,归纳到A4,在目录上补充,重要的一些撕下来等,使得我考试前夜携带的资料就少,是能看完一遍的量,这就给自己比较好的心理暗示。假装自己是几张纸加一支笔的大牛。
*以上转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编辑删除。
”
免费考研资料和真题,扫码快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