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媒体训练营 | 徐驭尧:从《复旦青年》走向《人民日报》

媒体训练营 | 徐驭尧:从《复旦青年》走向《人民日报》

阅读量:3869449 2019-10-28



▲徐驭尧
徐驭尧
2015届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2019届复旦大学政治系研究生
曾任《复旦青年》主编
《人民日报》西藏分社记者
“只要足够喜欢,足够热爱,
这个行业总会为你预留'出人头地'的机会。”
灯灯: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现在的工作状态?在党媒的地方分社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徐驭尧:我现在在人民日报西藏分社工作,相对而言,这算是我们报社在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区。由于驻地在拉萨,其实日常的生活还算不错,但是如果遇到出差等就相对艰苦。前几天我去采访一下乡村公交车的题目,先要坐车去县城,然后搭这班公交车去村里——公交路程约为155公里,绝大多数是山间土路,行驶时间约为6-7个小时,如果遇到塌方等可能会开八个小时。这意味着,为了体验这班车,我基本上两天时间都交代在这个选题里:第一天去,晚上在乡政府住着,第二天再搭车回来,路程不可谓不艰辛、条件不可谓不恶劣。党报记者喜欢说“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概跑基层是我们和很多商业媒体记者最大的不同。我刚来没多久,对此问题没有啥发言权,但是和我在市场化媒体的朋友比起来,我下乡的次数确实是要大大比他们多的。
 
当然,“世之奇伟鬼怪非常之景观,常在险远”。跑的远,有时候辛苦,有时候也会有收获。西藏的风景极好、民情也既有趣,大概是一个值得来看看的地方。例如,前述公交车的那个选题,我们住的乡镇被群山环抱,夜逢大雪,早上一起来,整个世界都幻化为银色的世界,可以说是极为壮观的景色。
 
能深入基层,去到你平时无法接触的地方,这是党报记者工作的辛苦,当然也是很大的收获。虽然有时候会吐槽辛苦,但整体还是乐在其中。
灯灯:作为一个非新闻学院的学生,您是如何和新闻结缘的呢?
徐驭尧:进入校园媒体的第一步,是从一份校友会刊物的采访开始的。还记得,2011年,好像是名为“读书复旦”的专栏或者策划,栏目的编辑找了我的一个好友采访,结束后,朋友推荐了我,于是有了在当时大学路夏朵的会面。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和那位采访者聊得很是愉快。最后,她问我:“我们这里正在招募一些学生记者,不知道你有兴趣来参与吗?”我欣然答允,没想到,这是一场八年复旦校园媒体旅程的起点,甚至可能是我今后不知多少年媒体生涯的开端。
 
当然,更重要的转折是大二加入了《复旦青年》,这是一个消磨了很多人新闻理想的地方,当然也是很多人新闻理想扬帆的码头。我属于后者,也有很多人属于前者。我翻检了智领未来馆之前的文章,许多复旦新闻学院的同学都在《复旦青年》做过,很多人也是在这里认识到自己适合/不适合新闻行业。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事情,只有尝试过才知道适合不适合。
 
相对于新闻学院的朋友们,我在这里做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大概是七年左右的时间(我本科毕业去新疆支教的时候还写过稿子,所以缘分不算断了)。大概硕士三年是最投入、花费精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彼时刚从新疆支教回来,正想找点事情做,于是乎就把经历投入了《复旦青年》的管理上来。三年下来,同学、老师们总算是比较认可,工作还是令大家满意,带着同学们做出了一批质量优秀的稿子、特刊、视频,不管是质量还是流量都让人非常满意。
 
印象较深的是2017年的夏天:我参与和策划的一系列选题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低迷期后,最终迎来了转机与丰收。5月5日,首架国产大飞机上天,复旦青年发布了《第一架国产大飞机上天:C919背后的复旦人》,阅读量居然惊人地达到近6万;之后,《在这里学着面对死亡》、外卖安全调查报道、复旦大学无障碍设施等长篇新闻也受到了流量和口碑的双重正面反馈。那时候感觉我们真正写出了一批留得住的好稿子。
灯灯:为什么最终选择去《人民日报》从事新闻工作?
徐驭尧:人生漫长,自己应当到处去走、去看、去跟人交流。做新闻、做媒体,就允许他用自己的脚步记录宇宙的宽阔,用自己的眼睛感受世界的变化,用笔带着更多新闻受众去感受世界上每一份或微小或庞大的感动,这是专属于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正因为如此,我才逐步意识到了自己可能的职业方向——从事媒体工作。我们《复旦青年》是一份团报团刊,那么当然是去党报党刊工作了,所以考了《人民日报》,也最终来了《人民日报》。虽然当时手里还有其他央媒和一些媒体的offer,但对报纸有感情,而《人民日报》里又有诸如李泓冰老师这样令人尊敬的前辈,因此还是选择了来这里。
 

灯灯:作为一个非新闻学院的学生,你觉得复合学科背景会给从事新闻带来什么?
徐驭尧:我本科读历史,研究生攻读政治,很多人会讲历史学或政治学的知识对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会产生怎样的熏陶,但我觉得专业知识固然对新闻有点帮助,但其实任何其他行业的知识都会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我的感觉是,历史和政治都是研究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学问,我本质上就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此学了这些专业,而新闻本质上也是在做这项工作——故而,我的专业和职业选择都是自己兴趣的体现。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更适用于“意气风发少年时”,因为那时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做过的事情都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可吸收的知识也不断增加,最终一切结果也都已然是个体的选择。正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看待世界,所以才会选择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学科,因此更恰当的表述应该是“凡有所学,皆为我性格与兴趣之体现”。
 
专业学习带来的结果与其说是思维方式,更多是技巧和知识。从技巧上说,比如历史学中会对史料进行对比考察来发现真相,在新闻中也存在类似的方法,如通过交叉检验事件、比照多个信源来确定新闻真假。从知识上说,我们政治学里有很多的理论、概念,当你走在基层、走在村庄,你会发现这些理论以一种异常灿烂的方式在你面前盛开,灰色的理论在生命之树上绽开了最美丽的花朵。这些冥冥之中的通性,往往会给人带来奇妙的体验和意外的惊喜。
 

灯灯:怎样才能更好地从事新闻工作?
徐驭尧:关于实习,既重要也不重要,关键在于实习给了你什么,我从来没有在党报实习过,但依旧来了党报。实习给你的东西有如下几个:第一,简历的优化。这个看起来重要,实际上也没有那么重要,我觉得有两三个媒体实习就足矣,能让别人看到你在某个行业的努力;第二,写作能力的提升。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能在实习的媒体发表过足以说明自己能力或者很有收获的稿子,才是实习的核心,一般别人都会问你印象最深的作品,如果没有的话八成要扑街;第三,对于行业和媒体调性的了解。这个其实蛮重要的,有时候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气质的契合。
 
除此之外,写作能力和阅读基础都很重要。我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优秀同学,基本都是阅读量大、写作能力强的。媒体是一门认识世界和书写世界的工作,这两项能力都不可或缺,本质上,我们在实习的过程里锻炼的也是这两门能力。多读书、多练笔,是从事媒体工作最重要的前提。
 
此处的硬广是,在校学习期间不妨来复旦青年练练手,这里是学校里新闻训练最好的学生组织;如果在这里还残存新闻事业的想法,不如去财新、财经、新京报等媒体实习看看,如果时间有余裕,还可以尝试日报和党报党刊,这两者则主要是为了感受氛围。
 
灯灯:对未来想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徐驭尧:对于想要从事媒体行业的人来说,很多现实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新闻理想固然是重要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时时刻刻回答着“你为何而来”,但不宜过度理想化。选择从事新闻与否的前提是,每个人都需要自己主动去了解这个行业,而不应该听别人说这个行业是什么样子、在做什么事情。所谓“观其言而知其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了解、去体察才是最真实的。有些媒体很好但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问题。一个媒体究竟是什么样需要自己去看,会有太多符合想象也有太多不符合想象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不论是什么专业背景的学生,永远都不要因为自己的起点太低就不敢做新闻媒体,不必有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第一份实习的起点和之后的职业道路好坏没有太大关系。新闻是一个对平台依赖度比较低的行业,很容易叙写“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故事,只要足够喜欢,足够热爱,这个行业总会为你预留“出人头地”的机会。
 
作者:李彤/李燕青/王宇景
(原文为人物稿,后经徐驭尧重新编辑为问答形式,并增添西藏的工作经历等内容)
 
媒体训练营记者感悟
李彤  
这次和小组同学一起完成任务让我很有收获感也非常愉快。通过这次经历,我有了更多撰写新闻稿件的经历和经验,完整地体验了新闻稿件产生的全过程,从最初联系选定采访对象,商定采访提纲,到现场采访时的随机应变,在掌握了大量素材时如何将其清楚而有脉络的呈现,也发现人物稿除了陈述事实,也需体现采访对象自身的特质。和大家探讨和修改的过程中我锻炼了组织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同时,我们本次的采访对象对于我的新闻生涯规划提供了非常大的启发,通过对学长的采访,我明确了自己未来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和方式,对于新闻事业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李燕青
从采访的前期头脑风暴准备问题到现场采访以及整理录音,再到后期完成人物稿,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我有很强的参与感。作为采访现场的记录者,我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受访者的言行,通过记录现场的情况和受访者的肢体语言,积累材料,在整理录音时有机会再一次从与受访者对话中发现关键内容,而在加工人物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写作的能力。这是一次很新鲜的经历,我从中收获到的不仅是一些人对新闻行业的看法和对我们的指导,更多的是在自己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对新闻从业者的基础工作有真实的了解。
 
王宇景
从和两位靠谱的小伙伴组队开始,就一直在很认真地对待这次结业作业。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列出采访提纲到之后亲自采访,从开始时耗费漫长时间写出稿子到之后大家一版一版的修改……这次对徐驭尧学长的采访,对一名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真的称得上受益匪浅了。不仅是在采访和撰稿过程中有了得以实践的机会,同时对于何谓“新闻”与“新闻人”有了更深刻而直观的认识。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