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李秉衡没有救援北洋?是李鸿章的政敌?笑话能再多些吗”,我们集中讨论了李秉衡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并谈到《凌霄一士随笔》中曾谈及李秉衡被任命为长江巡阅使,乃是李鸿章的功劳。其实,对于这一点我表示怀疑,原因就在于李鸿章自身还在“重掌权力”而奋斗着。李鸿章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威望和实力了,他主要依靠慈禧地垂青才能残喘以及保住权力。李秉衡的复出乃是慈禧对李秉衡地一种信任,但他们也并非利益捆绑的“庸俗官僚”。(1)李秉衡的末路甲午战败对李秉衡的冲击力度比较小,毕竟他任山东巡抚的时间不长,可以说熟悉情况还没有熟悉呢。再加上在家养病八九年,许多问题都有重新熟悉的时间。再加上,甲午战败是中国的战败而不是个人的战败等诸多原因,清廷对他的惩罚并不重。
德皇威廉二世李秉衡在甲午战败后丢官主要是因为德国人的关系。1897年,李秉衡因为在“巨野教案”中,对德国人的无理要求严厉拒绝。在德国的巨大压力下,清廷罢免了李秉衡,又想让他去做四川总督,终也未成。后来,1900年李秉衡被任命为长江巡阅使。再之后,他参与了“东南互保”行动;再之后,李秉衡率兵与八国联军进行交战,在战中负伤,肠子都破腹而出,最终自杀成仁。可以说,李秉衡是当时少有的硬汉子儿。我一直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中的地方大员,其实更多的是惧怕自己战败,丢名声更会丢官,至于许多人说的什么“为国为民”,他们没有那个高度的!有些人又会说,死是很容易的,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理念。然而,我只想说,坚持自己的理念也要分对或错,你如果为了坚持错误的理念而苟活,更无耻。另外,死可不容易,那是需要胆量的。要不你在我面前为了说服我来个玩儿?
在李秉衡参加“东南互保运动之前”,曾经被任命为长江巡阅使,对于这点,上文我们已经说过,李鸿章曾对山东巡抚张汝梅说“李鉴堂这娃子,真没良心。甲午年居然参我,不想我当初如何提拔成全他。”对于这一点,我在上文对李秉衡拒绝“庸俗人际关系”,把自己当作国家的官员,而不是一个人的私人工具的性格、作为表示赞同。(2)“凌霄一士”兄弟等许多人都认为李鸿章在战后保举李秉衡,其实是忽视了李鸿章也在重掌权力之路的路上有一些人认为,李秉衡被任命为长江巡阅使就是李鸿章举荐保举的。对于这一点我并不认同,但他建议过很可能。因为,李鸿章当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因为甲午战败,李鸿章作为“北洋战区”的总指挥,从朝鲜战场到海上,海陆大军皆被打败,对战场失败要负第一责任。
然而,慈禧对李鸿章颇为看重,对李鸿章地处罚也不重。为了避风声,李鸿章暂时闲居,想着有朝一日再去提拔他。果然,一年后就有了李鸿章在1896年出访欧美七国的事情。问题出了岔子儿,李鸿章一回国就被光绪罚了俸禄,原因很简单“误入圆明园”。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台词。主要就是李鸿章复仇之心太重,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出访成果很有限,清廷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最关键的就怪李鸿章自己的嘴巴大,以为即将大权重掌,在国外许诺得比较多,各国也以为他会重掌大权所以对其吹嘘得很,一路上拉风得很。
但最终结果如何?清政府给予的“关税平等”谈判任务,英法德美等国根本就没有搭理,其外交成果极为有限。再加上出国前闹出一档子事儿:“小”太监寇连材上书被杀,李鸿章当时已经在出访俄罗斯的路上,但还没有出国。留京的李鸿章一党则趁此机会,把这件事儿给闹大了,形成了对“清流党”地剿杀。一些曾经在“甲午战争”期间,对李鸿章喊打喊杀的“清流党”受到打击。更有人传言,李鸿章出访前曾经给了慈禧一份儿黑名单,对“清流党”进行剿杀。但政治这种事儿就是这样:你太高调了,就得小心别人对你“秋后算账”。精彩推荐
日本纪录片记录的慰安妇每天的生活状况,情景让人心疼
他是慈禧的带刀侍卫,洋人的子弹对他没用,53岁轻松打败霍元甲
最无聊的小游戏,你小时候一定玩过!超过88888分,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