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能否直接采用RAROC和EVA指标,引导和管理银行信贷投向的问题,有的银行在挂钩考核上做了探索。但实践结果并不好,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风险。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这个从西方引入的指标生疏不了解,并未搞懂;另一方面中国国情下的银行自有经营特征,套用这个指标水土不服,并不见效。在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预测不符合信贷常识,风险预期错误导致全盘皆错
RAROC和EVA首要的是能否准确计量预期损失,难点也在对风险损失的评估。计算中,由于信贷收入与利率的相关性强,预期损失与担保、期限、信用等级等的相关性强,因此,一定是期限短、有担保、利率高的产品,计量的RAROC和EVA普遍较高,反之较低。
例如,贸易融资期限短,形式上有应收账款质押的保障;从市场的逆向选择看越是资信差的企业越能接受的高利率,这就导致模型计算的RAROC 值高(如前些年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商品融资的 RAROC 都在30%-50%之间);而那些国家重点基础设施贷款期限长,落实担保抵押难,计算的 RAROC 值普遍较低(如公路、铁路、电力、 港口、地铁等项目的 RAROC 甚至不足 5%)。但现实恰恰相反,前者的风险更高损失更大,而估值预计的风险却很低,偏离过大,造成了严重失真。这样,由于预测风险的错误导致全盘皆错。
2、经济资本在信贷产品中分配不当,考核放大了RAROC和EVA的负面效应
信贷产品占用经济资本的调节系数,通常是由总行财务等部门按照经营定位与战略决策统一配置的,一旦信贷决策失误、定位不当,随之配置必定失当。例如,给予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较低的资本占用调节系数,就导向了这类产品快速发展;而给予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较高的资本占用调节系数,就压抑其发展,这并不符合国家信贷政策的导向和大银行职责。
每家银行都应当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一味追求贷款短期化、过度强调贷款周转率都不对,不切合经济发展的实际,也表明市场的战略定位模糊,对经营并无益处。在定位失策的背景下,运用RAROC和EVA考核只会放大负面效应,导致更大的失误。例如,发生大面积的贸易融资业务失败的风险中,RAROC和EVA的考核均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同时,由于贸易融资、商品融资和小企业贷款等,多是顺周期信贷品种,当经济出现周期变化之后,风险暴露无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考核并无顾忌这一风险。
在推广RAROC和EVA信贷考核中,采用了资本分配、资源倾斜和绩效管理等激励手段,导向分支行完全依据RAROC 指标来配置信贷资源与额度。结果是:过于急功近利以及专注于快进快出、额小期短利率高的贸易融资、商品融资、中小贷款等产品,导致疏远了大项目和中长期贷款,积累了信贷风险。
3、系统的刚性控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导致弄虚作假
信贷系统中制定了对不同区域、行业、客户和品种贷款的RAROC阀值,并使用管理手段动态调节,强化了RAROC对业务准入和定价的刚性控制。系统要求对每笔业务“算了干”, RAROC和EVA不达标就无法通过系统审批。在这种刚性控制下,很多分行不得不放弃大客户、大项目等难以达到阀值的贷款业务,背离了传统优势市场,疏远了战略客户关系,损害了未来的发展;同时,又因对贸易融资、商品融资、小企业收益中风险扣除不足,一些分行错把风险当成机会,风险迅速积聚起来。
由于对单笔业务的预期、非预期损失是很难作准确计量的,为了通过上级行或信贷系统的审批,不少信贷人员隐瞒关联关系、追加关联担保、连环担保、互保、机器设备抵押等手段,人为提高了RAROC和EVA指标值。考核搞坏了风气,使信贷弄虚作假蔓延开来。这样做更加大了RAROC和EVA指标值与现实损失的偏差,造成了经济资本分配和绩效评价的不公平性,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