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暴力丨不是每个绝望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玺

《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暴力丨不是每个绝望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玺

阅读量:3888768 2019-10-28



这几天,电影《少年的你》一直占据着热搜榜,总结起来无非是三个方面:
剧情好看、演员演技炸裂;
电影所引发的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探讨;
原作小说涉嫌抄袭、融梗且吃相难看。

就是这样一部优点很亮眼,缺点也很明显的电影,让我一度犹豫要不要推荐给大家。
还记得当年《甄嬛传》横空出世,被大家奉为神作,一遍遍刷剧的同时,却曝出原作抄袭了多部古风小说,且拒不承认、吃相难看。虽然电视剧是经过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才得以成为宫斗剧经典的,但原著弄出来的幺蛾子,还是让剧粉们心里像吃了个苍蝇一样恶心。
《少年的你》情况类似,而且情节较轻。相比照搬照抄,它使用的是较为高明的“融梗”:把别人原创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再组织一遍,加工过的故事和自己的作品融入得浑然天成,只要你没读过原著且对这个故事情节烂熟于心,是绝对不会发现端倪的。
如此高明,为何还是被大家发现了呢?因为她对照的是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
热度这么高的作品都敢拿来“借鉴”,不知原作者是太过肆无忌惮,还是真觉得大家都看不出来。

作者和书粉只说是在“致敬”,坚决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观众对于抄袭剧的态度又一直很暧昧。
基本就是演员演技受到一定认可的,自己喜欢的、有“童年”滤镜的,不骂。

针对如刘亦菲、杨洋这类演技一直被诟病的演员,敢演涉抄作品?狂骂!

对于“抵制抄袭的界限在哪里”、“演抄袭剧的演员该不该骂”、“我们能为保护原创做些什么”等等问题,我们如今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
而这些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良性讨论中才能摸得清。在此之前,情节严重的抄袭作品一律抵制,演员爱惜羽毛、接戏前多做调查总是没错的。

现在让我们说回电影本身。
电影的改编力度很强,除了人设和氛围会让东野圭吾的书粉有种隐隐的熟悉之外,已经完全是一个新的故事。
再加上,导演的运镜很牛,全程怼特写,很会拍人物。纯用镜头语言渲染情绪,取代剧情的重要性。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高明的改编。电影目前的整体剧情,我认为已经和抄袭无关。

目前,《少年的你》豆瓣评分8.5,票房即将突破6亿。
大家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了让不再是少年的我们,也共感且心疼的生长痛。
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们,或许有一些共性,比如性格内向、家庭条件不好、行事怪异等等,但说到底,话语权都掌握在施暴者身上,他/她觉得谁该受欺负,谁就会受欺负。
像周冬雨饰演的陈念,仅仅是因为帮上一位绝望自杀的受害者盖了件衣服,就遭到从校内到校外无孔不入的疯狂欺凌。

难得的是,片子没有以说教口吻去凸显善恶对立,而是把这种关系拍得像动物世界里的弱肉强食。
被针对被孤立的陈念,光靠自己的力量去反击,根本不痛不痒。只有当陈念报警让对方被找家长、被停学,或者被“社会人”小北以凶悍方式吓唬威胁,才可能暂时停手。

这种无论怎么做都难以彻底脱身的绝望,又和另一个感同身受的重点息息相关:贯穿始终的高考压力。

故事设定开始于高考前不到两个月,作为一个妈妈生意出问题天天被追债,急切需要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好学生,陈念最大的指望就是熬过最后这段日子,等考上大学离开这儿,就一切都好了。
所以身边同学跳楼了,她在学习,自己被打被骂被拍裸照了,她还在学习。

最终汇聚到这样一个问题,年满十八,高考结束,往往就代表了成年,可是,少年们的成长环境中有那么多的缺失,该由谁来好好教他们“如何变成大人”?

陈念与小北,就是这种生长痛最直接的承载者。对于他俩之间的感情,拍得很细腻。
而周冬雨与易烊千玺的演技在这部片里都创了新高。被分别审讯这里,导演选用了很强烈的顶光,当时很多人反对,觉得把演员拍丑了,但实际效果很冲击,很震感。

特别是易烊千玺,这个出道以来都在以沉默乖巧、翩翩公子形象示人的少年,做出了最大的突破,也贡献了出道以来的最佳演技。

总之,单就电影来说,绝对称得上一部很好的作品,但原作不光彩的行为也是事实,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安利,要不要去看,你自己判断。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校园暴力。
《少年的你》的首要意义是,它较之于之前关注校园欺凌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更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入也更尖锐地聚焦了校园暴力。
肢体上的殴打、语言上的侮辱、行为上的排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这些我们曾经实打实地看过甚至经历过的绝望,均有很直接的呈现。

少年们的恶从何而来?或者这么问,少年是如何成为欺凌者的?
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个性有最直接影响。
就像电影中的欺凌者魏莱,来自一个富裕家庭,长得漂亮,成绩好,很受学生欢迎。但诸多细节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她的复读让她父亲一年都不跟她讲话。
正因为她在家庭中是被压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过于弱势,所以到了学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压、缺爱的不安全感。

这是欺凌者的一个普遍特征。有研究数据指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他们本身来自于一个充斥着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从小就缺失了亲情建构的安全感,这让他们焦虑、恐慌,同时也可能对他人冷漠、敌视。
如果说家庭是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学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因为学校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地。电影大量桥段呈现出了高考前整个学校压抑与鸡血并存的状态,人人都是高考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好像只要不影响高考,其他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相关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没有落到实处。校园一旦失守,校园欺凌便会蔓延开来。
那么社会呢?那些口口声声说“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不报警”的人,可能也恰恰忽略了,整个社会构建的反对校园欺凌的防护网依旧存在太多漏洞,有时告诉老师或报警了,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
像电影中的老师和警察都以“高考要到了”而轻松放过了那些欺凌者,这加剧了她们对陈念的欺凌。

同时,电影也以极大的篇幅关注了“校园欺凌旁观者”这一群体——他们究竟在欺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有的协助,有的附和,更多人只是事不关己的围观。
开篇胡小蝶自杀之前问的那句“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就是对围观者最好的控诉。围观者的冷漠或许是出于自保,只是在无形中,他们也成了帮凶。
海报上“总有一个人是少年的你”看上去抒情,其实它可能是在问:在校园欺凌中,你扮演怎样的角色?

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张明媚的脸,也可能有一张邪恶的脸。
如果你正处于和陈念一样的遭遇,记得保护好自己,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帮助,你要相信,阴沟里也会有太阳,每个人都值得更好的成长。
至于我们这些幸运的成年人,看清这些美丽而邪恶的少年,认识他们的“无知”,让爱与善先于恶抵达他们,才能引导他们走到正途上。
· end ·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