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被认为是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又一个热门技术,关注区块链就会经常听到“智能合约”的术语,它从何而来,它如何运作?它有什么优缺点?由此一系列的问号在我们脑海中产生。
1994年,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Nick Szabo首次提出“智能合约”概念。它早于区块链概念的诞生。简单来说就是“以数字形式指定的一系列承诺,这其中包括各方履行这些承诺的协议”。
虽然好处多多,但智能合约的想法一直未取得进展,原因就在于在当时似乎没有用武之地,直到2008年,第一个加密货币比特币出现,同时引入了现代区块链技术。现代区块链技术的提出,让智能合约看到了希望,但其在2008年依然无法很好的融入比特币的区块链网络,但在五年后的2013年,以太坊让它重新浮出水面。从此,智能合约及其各种衍生形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以太坊智能合约使用最为广泛。
我们说起区块链,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去中心化”,而智能合约就是区块链被称之为“去中心化的”重要原因,它允许我们在不需要第三方的情况下,执行可追溯、不可逆转和安全的交易。
简单说,就好比是两个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情,智能合约就是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一个数字化协议。本质上,除非满足相关要求,否则是不会产生结果的。
但它又是智能的,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自动售货机。我们把自动售货机比做一个账本的话,向自动售货机转入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只要转入满足了智能合约的要求,它会自动执行双方约定的义务。
智能合约采用完全自动化的流程,不需要任何人为参与,只要满足其要求即可,大幅度的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使得交易更准确,且无法更改。去除了任何第三方干扰,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去中心化。
就像任何其他新的系统协议一样,智能合约还有前进的动力和进步空间。包括更高的效率和监管。
我们以租房子为例, 由于智能合约不需要第三方协作就可以执行合同。但是它无法将没有支付租金的房客赶出去,它执行的协议的结果只是将禁止此类租客再次租房。
一个真正智能的合约应该考虑到所有需要斟酌体谅的情况,换言之,它就像是个优秀的法官。既能十分完美的遵循基本规则,又不会因任何其他事情动摇。
虽然目前智能合约只能与数字生态系统的资产一起使用,除了加密货币之外,在不同行业的也有用户场景,例如选举、供应链优化、电子商务中也是可以有效利用智能合约的。不过,很多应用程序正在积极探索数字货币之外的世界,试图真正连接“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
因此,加密爱好者看到了最近智能合约的发展,它与区块链技术携手合作,致力于改变数字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