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希特勒手中的利刃,席卷欧洲的黑色风暴,武装党卫军的兴亡始末

希特勒手中的利刃,席卷欧洲的黑色风暴,武装党卫军的兴亡始末

阅读量:3621685 2019-10-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中德国军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装备与最先进的作战理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德军的作战情况大多是在绝对劣势的条件下进行的。即使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中,德军中的一支军队仍旧备受瞩目、脱颖而出。它以民族军事精神自居、以消灭敌人为最高准则。它作战勇猛,不计伤亡,令反法西斯同盟军畏惧。它就是希特勒组建的有别于传统武装部队的德国党卫军。
一、宝剑锋从磨砺出德国党卫军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磨难重重。20世纪20年代,德国政局激荡,各派势力在德国政坛轮番登场、纵横捭阖。希特勒为了自身的政治需求开始组建政治暴利组织,党卫军(当时叫政治预备部队)就是其中的一支。那时的党卫军只是一支本部警卫部队,只有100名成员,隶属于国家警卫部门而非军部。
1933年3月,希特勒荣登总理宝座后的2个月,正式任命自己的私人卫士长约瑟夫·迪特里希为党卫军首领,希望牢牢地掌控这只小部队。然而希特勒不知道的是约瑟夫·迪特里希并不是一只温顺的绵羊而是一只有耐心的野狼。
他自接收党卫军的那一天起,就希望党卫军可以成为军部的一员,正式上前线杀敌而不是仅仅作为一支警察部队。为了这一目标约瑟夫·迪特里希作出了很多努力,并不惜多次与希特勒据理力争。

在党卫军的成长之路上不得不提的有三位贵人,第一位是将党卫军带上正规军事化道路的保罗·豪塞尔。保罗·豪塞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二代,他精通军事谋略、有扎实的实训知识和实战阅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在东、西两线的陆军参谋部任职。他出色的实力和良好的家世为他增色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的“弱点”,1932年他因受不了军部中其他将领的排斥、打压而选择退役。
保罗·豪塞尔退役后参加了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退役士兵组织“钢盔团”,他在团内的优异表现很快引起了党卫军法官保罗·沙尔费的注意,于是经保罗·沙尔费的牵线搭桥,保罗·豪塞尔加入了党卫军。进入党卫军的保罗·豪塞尔可谓是如鱼得水,他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很快得到了当时党卫军的首领海因里希·希莱姆的赏识。
1935年,党卫军内部开创士官学院,保罗·豪塞尔是该学院的总负责人。保罗·豪塞尔的出现为党卫军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骨干,随着在德国党卫军地位的不断提升,这批军事骨干被派往各地成为党卫军的中坚力量。

德国党卫军的第二位贵人是菲立克斯·施坦因纳。如果说保罗·豪塞尔塑造了党卫军的军官,那么菲立克斯·施坦因纳就是重塑了党卫军的整个军队。和保罗·豪塞尔不一样,菲立克斯·施坦因纳的出身凄苦,是一个萨尔茨堡流亡者的后裔。
也许由于凄凉出身、也许由于一战的锻造,菲立克斯·施坦因纳极其推崇培养士兵的铁血精神,在他的培训“课堂”上士兵们经常叫苦连天,甚至有时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一种不人道的训练,国防军本身很看不起,也基本就他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
菲立克斯·施坦因纳离经叛道的作战理念和训练方式让他与德国的国防军分道扬镳,但幸运的是的铁血的作战理念却得到了海因里希·希莱姆的赏识,他被邀请到党卫军中并委以重任。在海因里希·希莱姆的支持下菲立克斯·施坦因纳开始在党卫军内部实施军事改革,他中断了保罗·豪塞尔的部分机械化训练,将士兵拉到野外,将训练内容更改为竞技比赛。
他曾向海因里希·希莱姆保证,要将每一个士兵都训练成狙击手、猎手和竞技能手,为了这一目的他一次次地更改训练项目,不断地激发士兵们的体力极限。在菲立克斯·施坦因纳地狱般的训练课程中,党卫军士兵们的体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党卫军就像一把被精细打磨过的利刃,静等出鞘之日。
然而党卫军的“出鞘”之日来临的并不顺利,虽然希特勒有心想让自己的亲卫部队扩张成正式军队,但是在国防军众将的重重压力下不得不一次次地妥协。作为时任党卫军的首领海因里希·希莱姆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并未放弃而是不断地探索,最终他发现了党卫军的第三位贵人,让党卫军“利剑出鞘”的戈特洛勃·伯格尔。
与前两位相比戈特洛勃·伯格尔的履历就没有那么辉煌了,他是锯木厂厂主的儿子,接受过军事教育头脑极为灵活,他并非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武将,而是扮演了谋臣的角色。在戈特洛勃·伯格尔的帮助下党卫军通过人员配置调动和在巴尔干地区招募新兵等方式,不断地打“擦边球”积聚人力、补充兵源,使党卫军人数从1940年的10万人猛增到1944年底的91万人。
至此,党卫军可谓是万事俱备,并乘着二战的“东风”迅速地吹到了欧洲各地,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二、从小试牛刀到震惊世界在欧洲战场,党卫军被称为“黑色军团”,他们来去无踪、手段残忍让是公认的难缠对手,这些威名来自于党卫军的种种手段。早在波兰战役中,作为党卫军前身的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就展现出了他们有别于正规军的特质。
他们能一日急行军近百公里,接连冲破波兰军队多道防线。仅“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就包围了多达17万人的波兰主力兵团,并迫使其缴械投降。此等“辉煌”对德国党卫军只是小试牛刀,德国党卫军的在巅峰时凭借95万人,38个师横扫整个欧洲西线战场,此等军事实力才让盟军遍体生寒。

1940年,希特勒在征服丹麦和挪威之后,决定向西线发动进攻,他首先选择了两个中立的小国家荷兰、比利时。5月10日希特勒命令包括三个武装党卫军师和“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在内的126个师,在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的281.6千米战线上发动侵略战争。他们的对手是法、英、比、荷的联合军队,共计142个师。
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大获全胜,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德国击败了一直号称欧洲头等陆军强国的法国。党卫军在这场战争中表现优异,在作战中他们常常作为冲锋部队,凭借他们的铁血精神和超乎常人的体力猛冲猛打。这股冲劲让他们的敌人目瞪口呆,使得他们越发地所向披靡。

在1940年西线作战中党卫军的表现不仅惊呆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也惊呆了德国的国防军。他们即惊讶于党卫军成长的速度又惊讶于党卫军不讲战术一味猛攻的打法,德国国内的一些军事学者称其为新型士兵性格。
在西线战场的战役刚刚打响时,尤其是在对英、法陆军的作战中。武装党卫军锋芒毕露,迫使一向不承认武装党卫军是一支真正军队的国防军即服气又惊恐。国防军陆军将领们惊叹党卫军狂热的战斗士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作风、以及他们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
同时党卫军在西线战场上的作战,形成了一种威慑力,这种威慑力通过将士们的口耳相传被逐步扩大,成为让人望而生畏的“黑色风暴”。

尽管武装党卫军在西线战场的战役中大出风头,但是作为先锋部队它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经过几次战斗,武装党卫军的军官死伤甚多。海因里希·希莱姆不得不把还在士官学校课堂里听课的学员拉来做军官,而这些缺乏实战经验的青年军官们又不得不把书本上的一套立刻应用于实践,由此武装党卫军便陷入了兵员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尽管如此,武装党卫军各师、团在西线作战中的突出成就还是令希特勒大为振奋。
三、党卫军的衰亡与覆灭1941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转向东方,德国党卫军4个师和1个旅作为德国的尖刀部队调到了巴尔干半岛战场。巴尔干半岛各国第一次品尝到了威震西欧的“黑色风暴”的滋味。巴尔干半岛沦陷了,纳粹的国旗飘扬在各国的上空。刚刚结束战斗的党卫军还未来得及休整、补员就接到了元首大本营发出的进军苏联的命令。此时党卫军已有16万人,他们在接到命令后迅速挥师德国统治区的东部边界,准备参加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经过苏德战场早期的胜利之后等到德国军队的是一次次的失败,作为德国军队的党卫军也难逃厄运。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在东线战场的战力日趋疲软,希特勒在万般无奈下不得不一次次地将希望寄托在威名在外的党卫军身上。
然而,此时的党卫军已经面貌大改。许多早期自愿加入武装党卫军的军官和士兵,许多经过保罗·豪塞尔和菲立克斯·施坦因纳训练出来的骨干人员都丧生在了苏德战场上。这样一些对部队陌生并有狂热纳粹精神的人员开始大量的涌入党卫军,他们把狂热斗争等恶劣习气带进了部队,导致武装党卫军以惨无人道的方式进行战争。
这一时期,德国的党卫军不断屠杀居民,恶名昭彰,昔日不可一世的党卫军在内里腐败和外部打压的双重压力下逐渐走向衰亡。

连年征战使得武装党卫军人员数量大损失,他们趾高气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下,武装党卫军减员高达70%至80%。兵员补充日益困难,就连兵员补充专家戈特洛勃·伯格尔也黔驴技穷了。各地区兵员补充办公室的报告都显示德国人被党卫军的野蛮作战方式和惨重的流血伤亡人数吓怕了,不再有人敢参加这个曾让他们引以为傲的部队。
这种状态在1943年6月22日至11月19日期间达到了顶峰,在此期间内党卫军损失了1239名高级领袖和35377名队员,可谓损失惨重。党卫军元气大伤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部队内部发生了变化。
昔日武装党卫军的精神支柱和对元首的信赖在1943年前后濒临崩塌。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和武装党卫军昭彰劣迹的显露,德国广大青年以及那些曾羡慕、追随党卫军的外籍青年开始对“黑色军团”由敬慕、向往转为厌恶和躲避。

武装党卫军“辉煌”的光环在慢慢消失,各师受到人员伤亡日益严重的威胁,这使得他们发出的求援呼声越发地明显、尖锐起来。那些被强迫或随意找来的武装党卫军补充兵员严重地改变了党卫军的特质和作战水平。过去武装党卫军是一支残暴的野兽,现在他们只能垂死挣扎了
武装党卫军的王牌部队在内外因素的打击下战斗力明显下降,他们原有的世界观也被残酷的战争和巨大的消耗击碎了。党卫军内部那些曾被整个德国军队被引以为楷模的严明的军纪和高昂的士气也荡然无存。大量官兵精神颓废、情绪低落、消极厌战。尽管在1944年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仍然无法改变他们灭亡的命运。
结语德国党卫军的出现以及缔造的“辉煌”体现了希特勒德国急功近利、疯狂无度的风气,是德国在二战中后期面临严重劣势局面下的畸形产物。德国党卫军只在很短的时期内掀起了恐怖风浪,但是它最终沉寂于世界反法西斯的巨浪中,并随着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而彻底坠入黑暗的深渊。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
《二战精锐部队》
《世界经典战役》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