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为什么锂电池技术都获得诺贝尔奖了,还解决不了手机一天一充的现状?

为什么锂电池技术都获得诺贝尔奖了,还解决不了手机一天一充的现状?

阅读量:3625002 2019-10-21


 
从第一块商业化的锂电问世以来,已经经过了大约 28 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其能量密度的年均增长率也就是 4%左右,跑不赢摩尔定律,甚至跑不赢 CPI 。显然在手机性能不断提升的今天,这难以真正改善手机的续航缺陷。
第一,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获得诺贝尔奖,站在应用角度来看,是不是实至名归?
第二,手机一天一充的现状,是不是电池能量密度不够造成的,又是不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所能解决的?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锂离子电池获奖,绝对是实至名归。
事实上,锂离子电池的出现,为今天一切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基础,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如果没有锂离子电池,今天手机的充电频率将是一天至少两三次,而不是一天一次的水平。这个问题,我相信,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只不过,从无到有是科学问题,而从有到好,则是技术问题,是社会问题,否则世界上还是有疟疾患者,屠呦呦女士怎么能得诺贝尔奖呢?这是一样的道理。
接下来重点说说是第二个问题。依我看来,就目前来说,最制约手机续航时间的,从来就不是电池能量密度,而是用户对于手机性能不断提高的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耗增加。
今天,大家对于电池一天一充的问题感到十分不适,然而我想说,出现这种情况,是手机的功能定位发生剧变,以及市场选择,这两者的共同作用结果。
在以前,手机充满一次电,管个几天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什么到今天,电池反而显得越发不经用了?是因为锂离子电池技术上没有进步吗?可以说,是,又不是。
要说电池能量密度有没有进步,一定是有的,而且一直在进步。我们知道,电池能量密度,等于单位体积或者质量内能够存储的能量。对于手机而言,我们更关心体积而不是重量,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来讨论体积能量密度。
锂离子的结构,和镍氢电池是类似的,它们都普遍采取了卷绕或者叠片的方式制造电池。如果只看方形叠片电池,从Z轴方向看,电池的构造一般是:
外壳 - 铝箔 - (正极涂层 - 电解质 - 负极涂层 - 铜箔 - 负极涂层 - 电解质 - 正极涂层 - 铝箔)n - 正极涂层 - 电解质 - 负极涂层 - 铜箔 - 外壳
其中括号内是重复单元,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其中,只有正极涂层和负极涂层中的活性物质存储了电能,集流体和电解质只是为了提供离子和电子的定向运动通道而存在的。而正极涂层和负极涂层中,除了活性物质,又包括导电炭黑和粘结剂,这些东西保证了涂层能够具有一定强度,并且在立体方向上实现了更均匀的电子传输,不加是不行的。
实际上,电池企业一直都在致力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手机电池的电解质厚度已经从第一代聚乙烯碳酸酯复合物的约 25um ,下降到今天凝胶状聚合物的不到 10um (不确定,受限于本人阅历,其实没见过真正的商用聚合物电解质),集流体从早期的 20um 左右下降到今天的 8um 铜箔,而正负极的厚度,受限于极化不能再提高,目前正负极都是单侧 40um 左右,面密度有20和9mg /cm2吧。仅考虑上面这些,每个重复单元的活性物质总量没变,一个重复单元厚度就是从 260um 下降到了 200um ,一定厚度的电池里的活性物质质量,还有相对应的容量,自然就提高了。再考虑导电炭黑和粘结剂的总用量已经从最初的相对于活性物质约 10% 下降到如今的不到 5% ,哪怕不改变材料体系,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提高了接近40%。甚至,连最难提高的材料自身比容量和电池电压,随着硅碳负极,三元正极的应用,以及材料的表面改性,也得到了一定提高。目前水平下,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相比于20世纪末的钴酸锂-聚烯烃/碳酸酯-石墨体系,提高了50%是一定有的。
而提高50%的能量密度,够用吗?我在这里做一个对比。2009年,我用的是诺基亚6085翻盖手机,它的屏幕是1.8英寸,分辨率也不高,大概128乘160的样子。2019年,我用的是苹果7,这个大家都知道,4.7英寸高清屏。屏幕大了5倍多,电池的容量却只大了一倍。仅看这一项,我的苹果7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只有我诺基亚的1/3,这一点都不奇怪。更何况那个年代,诺基亚6085作为一款非触屏手机,它的主要功能,也注定还是发短信,打电话,偶尔听一下歌。
而苹果的经典作品4代,在2010年已经上市。我的诺基亚续航比苹果4好多了,更不用提今天的苹果7。可是即便是那时候的我,也马上换掉了我续航强悍的诺基亚。到今天,如果说真想追求续航,也不是不行,只是性能和使用体验必须要大打折扣了。随着手机的功能,从单纯打电话发短信,发展出听歌拍照看电影,甚至玩儿大型游戏,人们对于手机性能提高的要求,就远远超过了对续航能力的要求。如此一来,手机里给电池的空间,不好意思,也只能一砍再砍了。
这就是一开始我说的,不是电池不行,而是市场选择了牺牲一部分续航,换取性能的提升。就算手机电池的能量密度除以手机功耗,相比于今天提升了一百倍,大家猜猜手机厂家是否会为了提高性能,要求电池也做小百倍,继续让大家一天充电一次呢?别说一天充一次,到今天,苹果11的广告里,能让你从早玩到晚,都已经成了值得宣传的事情。如果是满负荷用的话,很多手机一天一充还不够呢。可不管怎么说,到今天,充电也已经比十年前,方便了太多。哪怕整天玩,能用上一个白天,晚上充充电,也就好了。
因此,在智能手机这个阶段,锂离子电池无论怎么发展,能够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仅通过提高电池性能来提高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这是因为市场告诉我们,截至目前,续航能力不是用户最关心的,续航不是制约智能手机发展的最大瓶颈。续航不足的问题,相比于手机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时候,手机的续航时间,才能够再次普遍得到提升呢?
如果乐观一点看待,有一天,手机的能量供应系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手机无需连接电网去充电。开个脑洞吧,尽管如今看不到希望,可未来会不会有一天,一方面移动设备功耗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光电池也得到飞速发展直至普及。这样一来手机只要晒一晒太阳,或者甚至开着灯就能给自己充电,充电器一般情况下能彻底淘汰。这时,续航问题,就不存在了。
又或者,芯片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开始出现了溢出,进一步提升,也无助于改善用户体验。这时,才会有厂家开始能够为了续航,去增大电池的空间占比,至少是不再缩减。随着手机的电池容量与功耗的比值提高,续航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改善。
展望一下吧。手机芯片和存储器我不懂,但是锂电咱终归懂一点。大家总还是很关心,这个锂电的能量密度究竟还能提升多少呢?
就目前我的知识面来看,如果硅负极(比容量约 2000 mAh/g,以充电态计算。学术文章往往为了数据好看用初始的纯硅为基准质量,从而得到比金属锂更高的比容量,这样显然是荒谬的)加富锂锰基能用,电池平均电压会略微下降,但正负极比容量相对于目前的可分别再提高大约一倍和七倍,如此一来电池的能量密度再提高一倍多是没有问题的。从长远来看,如果是锂电发展的终极目标,锂金属-固体电解质-空气电池,这样一来正极不占用空间,那么能量密度将会达到如今的数倍。这个数倍具体是多少倍,取决于电解质和催化剂需要用多少。当然了,现在我们实际上还没有攻克我说的第一步,即便是能量密度想再提高一倍,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原因的一方面在于,正负极材料的容量提升潜力是受限的。比如钴酸锂中的锂离子只能部分脱出,否则就会有层状结构坍塌的问题。可以说,让充电截止电压提升 0.05V,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其它比如三元材料、NCA 的结构与钴酸锂相似,容量也不可能有革命性的变化,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资源节约。负极现在主要使用石墨,新一代硅碳负极的开发得一步步来。硅的充放电体积变化幅度非常明显,看某些新闻报道好像很容易解决,实际上需要做的还很多。而且除了容量以外,循环寿命(能用几年)、倍率性能(快充)也要考虑——可这些性能指标却往往与材料的容量存在冲突,必须综合权衡。
另一方面,电池里有些组件,比如外壳、集流体、隔膜、电解质等,本身不提供容量,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精简其重量和体积,但那也不是无限的。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总体能量密度提高的难度。
总之吧,诺奖是对开拓者们的肯定,但锂电池的发展还在漫漫长路上。任何一个先进工业产品的进步都需要艰苦奋斗,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