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复旦故事 | 九成复旦人都不了解的复旦建筑故事(上)

复旦故事 | 九成复旦人都不了解的复旦建筑故事(上)

阅读量:3639412 2019-10-21



你穿梭在拥挤的自行车流
你淹没在步履匆匆的人群
你会抬头看看那尚未长叶的梧桐
停下来记录樱花开放时刻的美好
你在光华楼听过大咖精彩的讲座
在二三教上过令人昏昏欲睡的课
给新开的六教写了长长的测评
在十号楼补过不计其数的卡
盘点过所有食堂的爆款菜品
也寻访过各种冷门的自习场所
“这里的一切我都很熟悉”
你这样想到,
但,
总有安静的角落
伴着日月的光华
等待你去倾听它们的故事。
子彬院
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小白宫”总是有所耳闻的。
1923年,复旦学生郭任远留美获博士学位归国,回母校任教。次年郭先生向其堂叔父郭子彬等人募捐三千元,用以购置了仪器、动物和书籍,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他想把心理学系扩充为心理学院,但是苦于没有房舍。1925年,他向郭子彬募捐五万元,亲自督工建造,造成了这座四层的楼房,供教学、科研之用,命名为子彬院。
郭仁远
它曾是“远东第一心理学研究院”,而如今则是大数据学院、大数据研究所之所在。2008年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复旦大学校董吕志和向复旦大学捐资3000万港币,用于子彬院的改扩建工程。修缮后的「吕志和楼」设有会议厅、校长办公室等设施,将作大学行政办公楼之用。
几十年前,这里是“全校发号施令的首脑,校长办公处,各系主任办公处,以及注册、庶务、会计等处,俱集结于该院楼下,一切重要文告,皆张贴在那儿,庞大的第101教室,更无疑是变相的大礼堂。”
几十年过去了,文告湮灭,热闹不再,白色依然。或许,去那里走走,还能听到穿越时光的人声鼎沸。
彬彬学子兮,求源望道;
翩翩学士兮,弘德明志。

寒冰馆
遗志正无边,桃花正灿然

寒冰馆建于1924年,于相辉堂东侧,原复旦大学第四宿舍,现为复旦大学总务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迁至重庆北碚,孙寒冰教授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时,孙寒冰教授和复旦大学其他六名师生不幸罹难。为纪念孙寒冰教授,将原第四宿舍命名为寒冰馆。经历过战火洗礼,见证过光阴变迁,寒冰馆默然矗立,注视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战时文摘传,大笔信如椽;
磊落余肝胆,鼓吹动地天;
成仁何所怨,遗志正无边;
黄桷春风至,桃花正灿然。
郭沫若为孙教授题挽诗
你看到的完整无缺的建筑,它们经历的岁月并不总是静好。战火纷飞的年代,血肉之躯业已灰飞烟灭,断壁残垣尚苟延残喘。我们无法挽回战争中牺牲的复旦师生的性命,但至少以此建筑铭记这一段历史。幸战火不再,望和平永存。

复旦的建筑,
有沉重的历史,
也有甜蜜的故事。
李达三楼 叶耀珍楼
捐赠的是情谊,相望的是感情。
双楼恒久远,狗粮永相传。
说到复旦建筑名里的恩爱CP,叶耀珍楼和李达三楼拉起了横跨邯郸路的虐狗大旗。
李达三楼是李叶夫妇捐赠的,叶耀珍楼也是李叶夫妇捐赠的,好巧。
你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们站在对街,一眼温柔。

登辉环路 佩琳院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你知道登辉环路吗?
-不知道(懵)
-你知道佩琳院吗?
-不知道(懵)
-你知道校医院就是佩琳院吗?
-不知道(震惊)
你知道登辉和佩琳是夫妇吗?
-不知道(惶恐)
在复旦,随机抽取10人,其中有7人(或许更多)反应如上。相较于刚刚重建完毕的相辉堂,他的邻居兼同胞——佩琳院和登辉环路显得十分低调。

李登辉校长,“复旦的保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奉行者,担任复旦校长长达23年。因为他,复旦得以于此地兴建,“沪滨屹立东南冠”。而生于印尼、毕业于耶鲁的登辉校长,初到上海的时候,还不会华语。是他的妻子——汤佩琳女士,通过长期的教育和熏陶,使其学会了中文,并对中国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等产生了更深的了解。夫妇两人甚为恩爱,登辉先生丧妻后没有再娶。
李登辉校长
汤佩琳女士
1930年,学校拨款1.2万元在走马塘平荫桥北侧建疗养院,1931年落成,命名佩琳院,以纪念李校长夫人汤佩琳女士,位于登辉环路的最西南角。
从回旋的登辉环路走向尽头的佩琳院,仿佛在验证一句长情的告白:
我人生的道路,一直通向你。
心有星辰,
便在环道上纵心驰骋,一展宏图——
任世界车马繁华,四海潮生;
我伴你前程似锦,来日方长。
关于佩琳院:变迁与坚守
90年代中期,年迈的佩琳院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立了新的校医院。但“佩琳”之名并未被放弃,校医院门口仍立有“佩琳院”之石。
17年由于修地铁的原因,校医院搬离原址。尽管地址已经变迁,建筑也不再是当年的建筑,然而“佩琳”之石仍矗立于校医院门前。
一代代校医院的变迁背后,是对于“佩琳”之名的默默坚守。

燕园与曦园
我们的故事不一样
燕子来时,园中风景独好;
晨曦初起,早来书声正浓。
偌大复旦,浓荫载道、繁花锦簇,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尤其令人神往的,则是现校正门西东两侧燕、曦二园。
燕园原为私人别墅,横插复旦校园与排球场之间,师生深感不便。1934年12月,复旦向业主购买此园。
这片私产业主姓谢,而在谢姓业主之前则为王氏富商所有,故此园历王、谢二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燕(yàn)园”名字的由来了。
后几经修饰,燕园叠堆假山,新辟瀑布,复旦1920年的奠基石竖山水之前,由时任校长谢希德先生题名。21世纪曙光初照,山脊建“世纪钟亭”,小桥流水好观鱼。

曦园则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可谓科教春天绽开一奇葩。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还是战祸留下的废墟。六七十年代,正式收归学校,垦地植林成苗圃。林间东西小路,路边蜿蜒小径。后请建造苏州园林的能工巧匠,经年始竣,曦园始成。
曦者,启明曙光也。
旦复旦兮,朝阳初升。
隐于任重书院之侧,自有五柳荷花点睛。
知名书法家朱东润教授在读书亭内书写隶体“读声琅琅”横匾。
苏步青校长亲自为园内“卿云亭”题名赋诗,诗云:“超然此地一亭台,缦缦卿云复旦来。园里涉游成乐趣,柳荫勤读出人才。无忘任重红专健,莫负岁寒松竹梅,他日神州迎四化,登临共举庆功杯。”
园内以“松竹梅”为主调,体现出岁寒三友坚韧不拔的精神,诚笃圣洁的情谊。那五柳池、莲花池,前者取意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者取意宋代周敦颐作《爱莲说》。

我们是旦花汤
一群有意思、有温度的复旦人
看看我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