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复旦新闻学院里的鸡爪槭,红了

复旦新闻学院里的鸡爪槭,红了

阅读量:3639413 2019-10-21


上海已入秋,江南沉浸在桂花的飘香中,无法自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里的鸡爪槭,也红了。不仔细看的话,容易与红枫混淆。我也不知自己认对了吗?

摄于复旦新闻学院
7月,我入驻了“澎湃·镜相”,开通了湃客号“草西”。三个月,一共发了3 篇文章:
我在离韩国“萨德”基地最近的村庄度过漫长一天
锡林郭勒草原一个牧民的心声:我不想现代化
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新青年(旧文)
(你可以下载“澎湃新闻 APP”,搜索“草西”关注我,或点击公众号菜单“非虚构”阅读文章。)
写得慢,因为任务轻。我给自己的规划是每个月写一篇非虚构作品。即便这样,十月也要食言。
因为写作还无法养活自己,我舍不得花钱外包,所以录音稿都是自己整理。采访、在路上、整理、写作、读书、体验生活,是我的娱乐,也是我写得慢的理由……
目前,我采访完但还没写的有 3 个故事,约好采访的 1 个,计划采访的1 个。九十月比较折腾,采访、搬家,还遇到些奇奇怪怪的事,没法静下来钻研和写作。十月下旬,回家安安定定把手头的东西写完。
不管怎样,我珍惜自己的创作。这是我爱的生活。

桂花(摄于复旦新闻学院)
9 月,我的湃客号“草西”获得了“优质湃客”的殊荣。真是意外呐!而且,我还获得了参加“第二届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的机会,成为了98 位学员中的一个。

图来自澎湃
在刚刚结束的三天工作坊里,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也发现了自己的独特。非虚构写作者关注的内容本来已经够边缘,但我关心的话题好像更偏门。虽然暂时得不到理解,但也是好事一桩。默默训练,默默积累,自己快乐也好。
说来好笑,作者都是沉浸在自我世界的人吧,恐怕没有哪个作者不觉得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图来自澎湃
六位老师中,我最喜欢李宗陶老师,其次是周浩导演。
之前读李老师的文章比较少,但听完课后,立马找了她的作品集,有滋有味读起来。李老师对写作原生的爱,一笔一笔成就了她的现实与精神世界。只要持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的生存状态并不差。虽然挣不了大钱,但这么活着也不赖嘛。
周浩导演的作品,我早就看过。那部《龙哥》,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我还抽离不出。知道龙哥被判死刑,还关押在监狱里,于是期待周浩导演继续拍他。但他好像对创作重复的内容不感兴趣,新片明年上映。上课前,我们在课堂上看了《大同》。我喜欢他的表达,没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我从影像中,感受到他与人物的“拉扯”、“混沌”的关系。是的,让人看完后,有很多想法但又表达不来,就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作品吧。
摄于复旦新闻学院
上很多的课,其实对写作的真正帮助不大,就像一个人企图通过培训、过集体生活找到自己一样。我来参加工作坊,也只是验证和改进自己的写作路径、方法。“多写,多读,多生活”才是(叶伟民老师说,这话来自老舍先生)。好导演都有大量看片的经验,写出好作品的前提也脱不了大量阅读。其他任何方便法门,都是误人子弟。多写,熟能生巧,但不要过分追求形式、结构和意义。李宗陶老师说:“怎么舒服怎么写。”我觉得,稚嫩、青涩比娴熟和老成有味道。

栾树的顶红红的,也很好看
摄于上海邯郸路
对了,除了非虚构之外,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有多简单就多简单,最好连小学生也看得懂。我还希望读文章的人,卸下包袱,成为自个找乐子的人。
- 生态的,治愈的 -
 NON-FICTION | ECO-HUB | FEELAB
图文转载请获得授权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