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沪上高中自招-名校真题汇总(上中+华二)

沪上高中自招-名校真题汇总(上中+华二)

阅读量:3753235 2019-10-24



上海中学往年自招语文真题
1.默写:填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谁家玉笛暗飞声,                 。
2)              ,西北望,射天狼。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
4)映阶碧草自春色,                。
5)              ,若出其里。
6)域名不以封疆之界,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 (  )qióng()qióng孑立----------解释词义:
2) (  )xiá(  )ěr闻名
3)  万(   )lài俱静
3.文章与作者搭配错误的一项(  )
A 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凡卡---契科夫  贤人的礼物--欧?亨利
B小石潭记---柳宗元  苏州园林---叶圣陶  夏衍的魅力---王莹
C致橡树---舒婷   春---朱自清   社戏---鲁迅
D过故人庄---孟浩然   最后一碟---都德
4、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拜访)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评定)
5、作文(30分)
假如——韩寒5月4号要来我们学校做演讲,假如——你是主持人
请你在韩寒讲演之前说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
相关资料(可不用)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1999年3月韩寒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出版后至今销量已逾190多万册。现为上海大众333车队职业赛车手。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2011年,韩寒三部小说触电,包括《他的国》、《长安乱》和《光荣日》,其中由关锦鹏执导《他的国》。
  
上海中学往年自主招生真题
1、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相形见拙    错字(      )  改正(     )   
金碧辉煌   错字(      )  改正(     )
2、 诗词默写
当年万里觅封侯,                      。                     ,禅房花木深   ________________,雪尽马蹄轻。   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
3.选择题
1.选择错题一项(     )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B.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朱熹)
C.四顾把慌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悉足算哉(泰山)
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
4.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
A.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B.茶由口中进去,汗马上由身体出来,好像身上已是空膛的,不能再储存一点水分。
C.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都要冒火。
D.地上舍弃了无数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
5.诗词鉴赏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解释“崇光”的意思__________
2.开头两句写景的描写作用(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6、作文
请从《西游记》,《骆驼祥子》,《堂吉诃德》,《鲁兵逊漂流记》中选择一本书的主人公进行介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______________》,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校冬令营现代文阅读真题(华二)
阅读《吟赏炊烟》(作者:王苗苗)一文,回答12~16题(共14分)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而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那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甲】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③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每天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④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我们可以在梦里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子的柔媚;我们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⑤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们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⑥袅袅的炊烟,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它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乡村的依恋。
⑦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归的男女,都是刚从城里打工归来。他们的家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将会消失。
⑧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8年第10期)
12.依据上文内容在第⑥小节横线处填上恰当的短语(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
13.选出下列古诗句中跟上文所写的内容和意境最相近的一项:(2分)-【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14.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④小节划线句为例进行赏析。(3分)
15.第②小节中有甲、乙、丙三个描写不同季节炊烟特点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30字。(2分)
  我选择的是【  】:                                                  
16.第⑧小节作为全文的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请仔细琢磨句中的关键词语“最后的牧歌”和“寻找它、欣赏它”,简要阐述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2.⑴一个温暖的故事;⑵一道古朴的风景;⑶一段如诗的岁月。(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13.D。(2分。)14.提示:共3分。要紧扣题干中的画面美(2分)和意境美(1分)来答题。意对即可。
参考一:炊烟、村落、绿树、小溪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乡村风景画,这画面中以炊烟为主体,其它景物配合,既有色彩美、又有画面美,带给人古朴悠远的意境,产生家的感觉,诗意的心情。
 参考二: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与乡村景物的和谐协调与完美融合,构成一幅古朴如诗的风景画,透露出作者对炊烟浓浓的喜爱与欣赏。
15.提示:根据原句,文字优美,表达顺畅,字数相符。(2分。分2、1给分)
16.参考:“最后的牧歌”说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恬淡、优美、和谐的牧歌式的“炊烟”(即乡村生活)越来越少,并趋于消失。“寻找它、欣赏它”表达了对炊烟的留恋和喜爱,对美好乡村生活的挽留,同时也表达了对炊烟即将消失的惋惜、失落和对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感慨和无奈。(共4分。两方面各2分。意对即可)
一、阅读文章,完成1-10题(40分)
替古人担忧
张晓风
  同情心,有时是不便轻易给予的,接受的人总觉得一受人同情,地位身份便立见高下,于是一笔赠金,一句宽慰的话,都必须谨慎。但对古人,便无此限,展卷之馀,你尽可痛哭,而不必顾到他们的自尊心,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得以维持不坠。
  千古文人,际遇多苦,但我却独怜蔡邕,书上说他:“少博学,好辞章……妙操音律,又善鼓琴,工书法、闲居玩古,不交当也……”后来又提到他下狱时“乞鲸首刖足,续成汉史,不许。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遂死狱中。”
  身为一个博学的、孤绝的、“不交当也”的艺术家,其自身已经具备那么浓烈的悲剧性,及至在混乱的政局里系狱,连司马迂的幸运也没有了!甚至他自愿刺面斩足,只求完成一部汉史,也竟而被拒,想象中他满腔的悲愤直可震陨满天的星斗。可叹的不是狱中冤死的六尺之躯,是那永不为世见的焕发而饱和的文才!
  而尤其可恨的是身后的污蔑,不知为什么,他竟成了民间戏剧中虐待赵五娘的负心郎,陆放翁的诗里曾感慨道:
  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城争唱蔡中郎。
  让自己的名字在每一条街上被盲目的江湖艺人侮辱,蔡邕死而有知,又怎能无恨!而每一个翻检历史的人,每读到这个不幸的名字,又怎能不感慨是非的颠倒无常。
  李斯,这个跟秦帝国连在一起的名字,似乎也沾染着帝国的辉煌与早亡。
  当他年盛时,他曾是一个多么傲视天下的人,他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他曾多么贪爱那一点点醉人的富贵。
  但在多舛的宦途上,他终于付上自己和儿子以为代价,临刑之际,他黯然地对儿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幸福被彻悟时,总是太晚而不堪温习了!
  那时候,他曾想起少年时上蔡的春天,透明而脆薄的春天!
  异于帝都的春天!他会想起他的老师苟卿,那温和的先知,那为他相秦而气愤不食的预言家,他从他学了“帝王之术”,却始终参不透他的“物禁太盛”的哲学
  牵着狗,带着儿子,一起去逐野兔,每一个农夫所触及的幸福,却是秦相李斯临刑的梦呓。
  公元前208年,咸阳市上有被腰斩的父子,高踞过秦相,留传下那么多篇疏壮的刻石文,却不免于那样惨刻的终局!
  看剧场中的悲剧是轻易的,我们可以安慰自己“那是假的”,但读史时便不知该如何安慰自己了。读史者有如屠宰业的经理人,自己虽未动手杀戮,却总是以检点流血为务。
  我们只知道花蕊夫人姓徐,她的名字我们完全不晓,太美丽的女子似乎注定了只属于赏识她的人,而不属于自己。
  古籍中如此形容她:“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轻柔也,又升号慧妃,如其性也。”
  花蕊一样的女孩,怎样古典华贵的女孩,由于美丽而被豢养的女孩!
  而后来,后蜀亡了,她写下那首有名的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无一个男儿,这又奈何?孟昶非男儿,十四万的披甲者非男儿,亡国之恨只交给一个美.女的泪眼。
  交给那柔于花蕊的心灵。
  国亡赴宋,相传她曾在薜萌的驿壁上留下半首采桑子,那写过百首宫词的笔,最后却在仓皇的驿站上题半阕小词: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半阕!南唐后主在城破时,颤抖的腕底也是留下半首词。半阕是人间的至痛。半阕是永劫难补的憾恨!马上闻啼鹃,其悲竟如何?那写不下去的半段比写出的更哀绝。
  蜀山蜀水悠然而青,寂寞的驿壁在春风中穆然而立,见证着一个女子行过蜀道时凄于杜鹃鸟的悲鸣。
  词中的《何满子》,据说是沧州歌者临刑时欲以自赎的曲子,不获免,只徒然传下那一片哀结的心声。
  乐府杂录中曾有一段有关这曲子戏剧性的记载:
  刺史李灵曜置酒,坐客姓骆唱《何满子》,皆称其绝妙,白秀才曰:“家有声妓,歌此曲音调。”召至,令歌,发声清越,殆非常音,骆遽问曰:“是宫中胡二子否?”妓熟视曰:“不问君岂梨园骆供奉邪?”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导地闻旧音,他乡遇故知,岂都是喜剧?白头宫女坐说天宝固然可哀,而梨园散失沦落天涯,宁不可叹?
  在伟大之后,渺小是怎样地难忍,在辉煌之后,黯淡是怎样地难受,在被赏识之后,被冷落又是怎样地难耐,何况又加上那凄恻的何满子,白居易所说的“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的何满子!
  千载以下,谁复记忆胡二子和骆供奉的悲哀呢?人们只习惯于去追悼唐明皇和杨贵妃,谁去同情那些陪衬的小人物呢?但类似的悲哀却在每一个时代演出,天宝总是太短,渔阳颦鼓的馀响敲碎旧梦,马嵬坡的夜雨滴断幸福,新的岁月粗糙而庸俗,却以无比的强悍逼人低头。玄宗把自己交给游仙的方士,胡二子和骆供奉却只能把自己交给比永恒还长的流浪的命运。
  灯下读别人的颠沛流离,我不知该为撰曲的沧州歌者悲,或是该为唱曲的胡二子和骆供奉悲——抑或为西渡岛隅的自己悲。
 
1.(1)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_______
  (2)陆放翁,名____
  (3)中国古代有很多酷刑,从文中看,至少有四种:____,____,____,____.
2.“花蕊一样的女孩,怎样古典华贵的女孩,由于美丽而被豢养的女孩!”中“豢养”一词用得好,请你加以评析。
                                                                                 
3.文中多处化用了古典诗词或诗词中的意境,请在下面写出原句。(3选1,写错扣分,多写加分,也可以自己在文中找一句句子,写出出处)
 (1)白头宫女坐说天宝固然可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唐.元稹《行宫》  据林东海先生指出,元稹这短诗可与白居易的长诗《上阳白发人》并读,因为元稹这诗里所说的古行宫就是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也就是「上阳白发人」,这批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就是四十多年,都成了白头宫女
(2)而梨园散失沦落天涯,宁不可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阳颦鼓的馀响敲碎旧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替古人担忧”是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愁,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你觉得作者是在替什么而担忧?
                                                                             
6.文章在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很有特色,请就此方面作出简要评析。
                                                                              
7.文中第30段为古文,请回答下列问题。
  用/给句子断句:殆非常音
                                              
8.加点词解释
  坐容姓骆唱《何满子》,坐:______。皆称其绝妙,绝:______。
  骆遽问曰,遽:______。妓熟视曰,熟:______。
9.翻译句子
  相对泣下,皆明皇时人也。
                                                             
10.文学常识填空:
  胡二子中的子:______。骆供奉的供奉:______。
二、作文(60分)
  替____担忧
  (1)横线必须填入古人名字,古今中外即可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不能写成诗歌
 
自主招生课外古文检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      候:即军候,负责侦察敌情的军士
B.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间:间谍
C.乃卷甲而趋之                       趋:追击
D.秦军鼓噪勒兵                      勒:约束、整训
2.分别比较下列2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②赵奢纵兵击之
③国弱则诸侯加兵
④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B.有以军事谏者死
C.秦军鼓噪勒兵
D.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 数请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B.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王乃令赵奢将 /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君安得有此富乎 / 君安与项伯有故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会轻视天下人吗?
B.道远险狭,难救——道路远,而且又艰难又狭窄,很难救援。
C.赵奢善食而遣之——赵奢用好的饭食款待他,然后把他送回去。
D.请就斧质之诛——请让我接受死刑。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赵奢杀了平原君的手下,平原君很恼火,要杀赵奢。赵奢从国君利益和国家安定的角度劝服了平原君。
B.赵奢能力排众议,主张出兵解阏与之围,并阐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
C.赵奢在距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停留二十八日而不进军,目的是麻痹秦军,以出奇制胜。
D.赵奢接受了军士许历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占据有利地形,因而一举打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
参考答案:1C  2B  3B   4C  5A  6A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出战数不利            ②匈奴数岁无所得
③臣如前,乃敢奉令        ④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A.两个“数”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B.两个“数”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C.两个“数”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D.两个“数”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
5.以下六句中,全部与李牧最后取胜有关的一项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③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④匈奴以李牧为怯       
⑤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⑥匈奴小入,佯北不胜
A.②④⑥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②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参考答案:1B     2C   3D     4D    5.A    6B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