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FlPd6HXTEe7nzr3vJ3k8QcwVjtGnmPmDkMcvTImMht7pJWV5juTpFpE1lCtPq7icpgeRkbpvP178BgFMsEA7AwA/640?wx_fmt=jpeg)
对于4+7带量集采涉及到的25个药品,无论其中标中选、还是中标非中选、或是未中标,其院内市场竞争都将会异常激烈,最终都将会不得不去布局院外市场以及线上互联网渠道。
现阶段来说,网售处方药还未真正放开,互联网医院的患者流量或相关线下药品成交量皆暂未成气候,因此互联网渠道虽未来可期,但过程依然曲折艰难,并充满一些不确定性。
因而,4+7后,受此集采模式直接影响的药企,院外一定会是其重点探索的生路与活路。哪些药企先布局并综合思考创新与终端的合作模式,哪些药企就有可能先走出死局获得生机。相对应的,哪些药房具有为这些药品患者(主要是涉及到慢性病患者、常见病患者、部分大病特病患者)提供真正的药学专业服务真正管理服务好患者的健康需求,这些药房就会成为“专业药房”就会获得市场机会。
不少行业人士具有相同的判断。10月24日,在某会议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牛正乾就表示:除了医院临床的新药和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未来整体药品销售,包括处方药将会逐渐向消费品化的趋势发展。也就是说,未来的处方药会逐渐有更大占比的用量服务场景会在院外;这和全球发达国家市场格局大体趋同,处方药在美国的院外市场占比约60%多,德国是70%多,日本也是超过50%。
这是整体趋势预判;还有近期具体政策影响导致。
九州通健康998电商集团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药占比(或称之为医院合理用药管理与评估及监控)、零加成、4+7带量采购等政策将加速药品处方进一步外流,医药渠道会随着“互联网+”而进一步改变。
更具体一点的意思就是,甚至就可以说,在这场游戏当中,无论药企中标或是非中标,最终都要布局院外市场,并需要互联网渠道的融合或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融合。
就此次4+7扩围结果来看,最理想的情况是,落标的企业可以争夺剩下的30-50%市场,如果这个市场都保不住了,那对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厂家必须重视院外渠道布局,以维持市场格局,尽量保持原有生意规模。要不,就会和某家药企同样的困境,核心主流产品院内市场因4+7落标后,导致其原有整个销售团队面临解散的窘况。
很多人会讲,未中标或中标未中选产品,企业要布局院外市场,这其中的道理逻辑显而易见。但是对于可以获得院内市场近50%~70%份额的中标中选药品企业,为什么同样还要布局院外市场和渠道呢?
对中标中选企业来说,已经中标的只是一部分市场,而院外的那部分市场同样重要,不能放弃。原因很简单也很有力,为中标降价幅度已极大,以价换量,可以肯定的是包装数量增长肯定是没问题的,院内市场占比提升也是无疑的,但是整体的销售额规模最后能比原来提高多少还真难说,这个需要多维度政策支持落地。同时,中标中选是有期限的,1年也好3年也罢,作为企业必须尽快最大化的获得市场规模,以来摊销期各项成本并获益,否则后续无法生存更难谈发展。所以,除了院内市场,院外市场同样必须是分毫必争才对。此时就必然要通过像DTC/DTP这样的专业处方药房类型的院外渠道,或同时融合互联网医疗及大数据技术来实现。
还有对于中标中选产品来说,去做院外市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会有大量的院内处方来培育患者的用药习惯,及降低院外终端专业推广的难度。
以上是对4+7带量集采所涉及到的药品,不管其是否中标中选都需要布局院外渠道的逻辑分析。方向明确了,达到目的地的路径就非常重要。是不是48.9万家药店都可以成为这些产品的合适推广的终端选择呢?显然不是。处方药的院外销售,最终同样需要回归药物本质,那就是能帮助患者治病减轻或消除其病患痛苦。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类似如快消的卖场就可以做到的。药品是特殊的商品,患者是特殊的顾客。得病了才需要买药,没病时一分钱的药也贵也不会去购买,得病了只要是对其疾病治疗真正起到效果的药品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无价”,包括相关的药学专业服务,也会得到患者的同样逻辑的价值认可。
比如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病患者来说,专业药房如果能对他们的长期用药进行专业管理,并予以监护和周期性评估,或给与适度干预,是真的能帮助到这些患者治疗的。对于这一点,也就是慢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MTM)服务的价值,不仅欧美国家社会各方(患者、医疗、保险、政府)已早就认可,在国内也是越来越多的相关方(患者、医院、医保等)在不断探索和形成具体可衡量评估的模式。
有些大病特病,如某些肿瘤目前也呈慢病化趋势,这种说法至少包含了2点:一是这些病患成活期越来越长,目前已有不少癌症平均中位生存期已达4-5年甚至更长;二是部分种类的肿瘤患者治疗方案已相当成熟有效,比如乳腺癌的某些亚型,确定治疗方案只要持续用药并及时复诊,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就需要长期使用,需要多维度的健康管理,当然包括药物治疗的管理。
未来,院外零售格局也会不断分化。大量原研、高值、进口药或许不再依托医院渠道销售而流入专业药房;大健康品类为特征的健康综合超市是多元化药房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品牌OTC、保健品等不需特别专业服务的品类逐步进入医药电商渠道中。
其中,专业性药房会依据各地特色,形成以当地医院为依托的小闭环形态。
对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院外市场的机遇,哪些类型的院外终端哪些专业药房可以把握住呢?关键要素会很多,这里笔者特别提出和聚焦的是“患者管理,尤其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这是基础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非常多的创新和增值服务,可以围绕如何去满足患者在医疗机构还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来展开,可以充分创新使用各种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一个核心基点是,真正去做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为患者带来真正的疾病治疗价值,包括患者疾病进展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或疏解而带来的价值,除了治愈还要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