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有密切的关系。语法学习往往是多数汉语二语学习者的难点,也是国际汉语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有的汉语教师遇到一个语法点,不知道如何跟学生讲解,讲解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国际汉语语法教学的环节。下面以帮助学生区分“常常”-“往往”的意义和用法为例加以详细说明。
有的汉语教师给学生讲解“常常”-“往往”的意义和用法差异时,可能先直接地给学生解释:“常常”表示某种动作或现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不一定具有规律性;“往往”除了含有某种动作或现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外,重点在于说明某种动作或现象出现的规律性。然后举出几个例句加以说明。
这样的讲解似乎使用的名词术语比较专业,也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常常”-“往往”的意义差别。但是可能学生由于不懂“现象、频率、规律性”这些词语,而不知道教师讲解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因此也就不用说掌握“常常”-“往往”的区别了。
那如果教师把讲解过程中的专业术语换成比较通俗的词语是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如汉语教师这样给学生讲解“常常”-“往往”的差异:“常常”主要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现象】出现的次数【频率】比较多,【但不一定具有规律性】一般没有别的意思;“往往”除了含有某种动作或情况【现象】出现的次数【频率】比较多外,主要【重点】在于告诉【说明】我们这样一种情况:出现A,一般就会出现B【某种动作或情况现象出现的规律性】。然后就举出几个例句加以说明。(【】里面的词语和表达表示要看学生的水平才可以用。)
这样的讲解避开了难懂的专业术语,虽然看起来不如前一种专业和准确,但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效果会好些。不过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是比较模糊,掌握也不会牢固,更难说灵活运用。
我们觉得语法教学最好采用如下环节展开:
图1.国际汉语语法教学设计环节示意图
下面以帮助学生区别“常常”、“往往”的意义为例,具体说明国际汉语语法教学的六大环节。
第一环节:现场语境的实例+填空练习——导入,主要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语法课他( )迟到。(常常、往往)
教师:上面这个句子,是用“常常”还是“往往”呢?
有的学生:用“常常”。
有的学生:用“往往”。
教师:大家想一想“常常”、“往往”是不是一样的意思呢?
第二环节:相同或相似语境的例句对比填空练习——展示
该环节主要是将本次课所要讲解的语法点,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任务。
教师:大家想一想下面几组句子,是用“常常”还是“往往”?还是两个都可以?
a.有的同学( )考试不及格。
b.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同学,( )考试不及格。
a.小李冬天( )感冒。
b.身体不好的人,冬天( )感冒。
学生完成练习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语境差不多的两组句子,一个只能用“常常”,而不用“往往”,另一个只能用 “往往”,而不用“常常”。说明两个词是有区别的,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呢?
第三环节:分析例句的意义和形式——讲解
先和学生一起完成上面的练习,找出正确的答案。然后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启发学生比较、理解同组例句中,所表达含义的差别。从而说明“常常”-“往往”的意义差异。接着结合同组例句的不同形式,验证两句意义的差别在形式上的表现。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常常”-“往往”两个词义的主要差别:“常常”主要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一般没有别的意思;“往往”除了有某种动作或情况出现的次数多的意思外,主要在于告诉我们这样一种情况:出现A,一般就会出现B。A往往有一个小句子告诉我们,如上面例句中“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同学” “身体不好的人”等。
老师继续出示下面一组例句,让学生填空,并思考包含相同内容的句子之间意思的差别。
a.请你以后( )回家看望下父母。
b.中国人一到放假,( )回家看望下父母。
再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常常”可用于说明说话人心理的想法【主观意愿】,“往往”主要是对已出现的情况做出实际的总结【客观叙述】,一般不用来说明说话人心理的想法【主观意愿】。
老师继续出示下面一组例句,让学生思考句子中的“常”或“常常”可以用“往往”替换吗?
a.他是不是常常来看你?
b.他再也不会常常来看你了。
通过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常常可以用于是非问的句子,前面可以有否定词。往往一般不可以用于是非问的句子,前面也不能有否定词。
但是,老师要注意通过下面例句,让学生思考后明白:“常常”“往往”的后面都可以有表示否定的词语。
a.他常常不相信别人。
b.他往往不相信别人。
完成上面的三个环节后,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总结得出“常常”“往往”的主要异同:
表1 “常常”“往往”的主要异同:
相 同
不 同
数量多
后否定
说明A→B
有条件
心理想法
前否定
是非问
常常
+
+
-
-
+
+
+
往往
+
+
-
-
-
注:表中“+”表示有该项意义和用法,“—”表示没有该项意义和用法,
第四环节:操练语法点
操练就是让学生能模仿着使用。操练语法点的方式有多种,前面讲解设计的例句可以灵活用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完成,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全部掌握。也可以重新设计其他的例句,主要看语法点本身的难易和重要性而定。
第五环节:活用语法点
如果说第四环节是让学生模仿着使用学过的语法项目,那么第五环节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点进行交际,因此运用环节非常重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巧妙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将所学语法点运用在交流过程中。在设计情景时,教师还要适当降低词汇的难度,并给出一些辅助词汇,以便于学生更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
比如可以活用“常常”和“往往”的场景包括:
场景1:介绍自己一天的生活;
场景2:讲述一位老师的教学特点;
场景3:介绍一位朋友的生活习惯。
第六环节:巩固复习语法点
巩固复习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还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的六个环节不一定在讲解每一个语法点时都要完整地做到,对于简单的语法点,有的环节可以省略。也不是每一堂课都要完整包括这六个环节。对于重要的、难度等级高的语法项目,可以分几次课来完整这些环节。
语法是比较抽象的,语法教学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过程的,这个逻辑一方面是语法知识本身的逻辑,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理解这一语法点的思维逻辑过程。教师的教学不能满堂灌,应该循着上述两个逻辑过程慢慢展开。